close

宋白玉佛頭像 (1).JPG

唐代白玉佛首。和闐白玉,初購藏時全器佈滿銅鏽,差點誤認為青銅佛首。下端斷面打磨平整,應是原本即是選用和闐白玉製作佛首,再配接銅質佛身,以供人膜拜。法像莊嚴,面容豐盈,為漢化面容。初看時,佛似有似無的笑意,但久視眼鼻之間,笑容漸斂,只見莊嚴慈悲。

 

宋白玉佛頭像 (2).JPG

佛造像,雖有後人為歷代的佛像整理出一些造像通則,但只能說是當代主要出土或尚存傳世佛像的概括歸納。全中國境內的寺廟庵院何止千萬,自漢代以降,除了石窟造像,幾乎均以石雕、銅鎏金、木雕、泥塑加彩等方法做為中、大型佛像的材質,而各方工匠造像手法雖依據《中阿含經‧卷十一‧三十二相經》、《大智度論‧卷四》所載,且同時代亦有約定俗成的一些形象規範,但眾多製作元素互相影響之下,仍出現各地各樣的形象差異。小型隨身的佛像、菩薩像則以行旅保身庇佑為主,材質以木雕、玉雕、銅鎏金為多,造像以坐姿為多,立姿為少。本件佛首雖非大件,但以其大小重量來看,應為供奉在寺廟或佛堂中的佛像一部分。

 

宋白玉佛頭像 (3).JPG

髮髻間仍留有銅綠繡,頭型較長,似有南北朝的遺風。

 

宋白玉佛頭像 (4).JPG

耳輪略下,可能是要凸顯佛耳下垂,又不至於怪異,故略微下調佛耳位置。

 

宋白玉佛頭像 (8).JPG

眉間刻白毫,額頭表層略有開片。除了入土時間可能頗為久遠,還有何原因會造成玉器表面開片?

 

宋白玉佛頭像 (7).JPG

面頰、唇、鼻豐腴,似有盛唐餘風。佛的左面頰、嘴左下有部分器表較白,且失透,是因上面有較厚的銅鏽渣沁蝕所致,其他器表僅一層薄薄的銅鏽覆蓋,除了顏色較深之外,卻較為透明,為何有此差異?

 

宋白玉佛頭像 (9).JPG

剛購藏此佛首時,還真沒把握。上手很沉,感覺實心,全器均被銅綠繡完整的包了一層。原以為是銅質,但從髮髻部份頂端窺見銅綠繡下似為白色,又在嘴角處掉落一塊銅綠繡,露出鏽下的白玉,遂硬著頭皮將臉上的銅綠銹用竹片輕輕刮除,方才顯示出玉佛精緻莊嚴的面容。

 

佛首面容簡描.jpg

此圍為左上角度的簡單素描,寂靜安定,以自身無上力量普度眾生,使無所畏憂,所求皆遂。

 

宋白玉佛頭像 (5).JPG

 

宋白玉佛頭像 (6).JPG

本件佛首雕琢精緻,但為何全器被一層薄薄的銅鏽包覆,這與其他出土玉器受金屬沁蝕的情況完全不同,一般玉器受金屬沁,一定有部分器表維持原樣,沒受沁蝕。直到後來,看到中國歷代滅佛的記載,其中提到唐武宗滅佛銷毀佛像的那一段,才恍然大悟。

「唐武宗滅佛,始於會昌初年,而至會昌末年達到高潮。早在會昌二年(842),武宗已令僧尼中的犯罪者和違戒者還俗,並沒收其全部財產,「充入兩稅徭役」(《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會昌四年七月,敕令毀拆天下凡房屋不滿二百間,沒有敕額的一切寺院、蘭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還俗。會昌五年三月,敕令不許天下寺院建置莊園,又令勘檢所有寺院及其所屬僧尼、奴婢、財產之數,為徹底滅佛作好準備。同年四月,即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全面毀佛運動。僧尼不論有牒或無牒,皆令還俗;一切寺廟全部摧毀;所有廢寺的銅像、鍾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交本州鑄為農具。…………」

原來,當時屬於金屬材質的佛像,是「所有廢寺的銅像、鍾磬悉交鹽鐵使銷熔鑄錢,鐵交本州鑄為農具」如此被熔解掉的。本件可能是整尊佛像被丟進熔爐,當銅熔成銅汁,白玉的佛首自然就沾滿了銅汁沉在熔爐底,銅汁倒出鑄成錢幣時,熔爐底熔解不掉的佛首只好撈出另挖坑埋藏。所以,整個佛首被銅覆蓋了,經過一千二百年氧化成銅綠繡,而本器大部分表面的開片也因為是在高溫的熔銅中所形成銅離子置換效果,所以較為透明且顏色較深,與一般明火火燎玉器的白化、滿布裂紋有所不同。而本件佛首嘴左下部分較白且失透狀,可能是被撈出時沾附較厚的銅渣,持續高溫燒灼,就有如明火燒烤一段時間一樣。

唐武宗之後,中國仍有多次滅佛行動,但都較為緩和,也沒有大規模熔解佛像的行為。再加上本件佛首肉髻低平,臉頰較為豐滿圓潤,貼近唐代的風格,佛身又已銷熔無從藉其他元素斷代。故本件佛首暫以唐代斷之。

高*寬*厚:10.9*6.3*6.8cm

692g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