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白玉人頭刀首玉刀。本器把手末端琢一男性人頭,長髮垂至頸部後捲,把手僅約長6.8公分,且捲起之髮稍抵住手心持握時甚不舒適,應非向下砍砸的實用器。但如果像塞外民族隨身小刀的用法,將刀刃向著自己,切撕烤熟的肉塊後用大拇指刀壓著,送入口中大啖,到是極為順手,且那向後凸捲的髮梢,會卡在手指間,增加握持的力道,即使滿手的牛油、羊油,亦不會滑手,因此可能是貴族的用餐餐具。刀背厚約1公分,向刀鋒斜收,刀鋒處厚約0.1公分。本器為白玉,全器大面積沁蝕白化,且略殘留朱砂,沁蝕似與朱砂有關。
龍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出土之正面人像常見頂上平頭短髮,而本器則像其側面像,但頭後長髮垂至頸部,這髮型還真有現代龐克族的範啊!寬鼻、大耳。眼琢出前後眼角紋,西周早期至漢為常見手法,但在商代卻是少見。嘴以粗陰線表示,讓觀者覺得其緊抿嘴巴。下巴延伸至耳下以上捲陽渦紋收勢。此人頭與1988年湖北省天門縣石家河肖家屋脊6號墓出土那璜形帶著尖冠的玉人頭飾(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藏)倒有幾分神似。
刀背圓弧,以砣具琢出細陰線,組合成四方及三角形紋飾。此紋飾與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龍紋大玉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中段的龍身紋飾相同。另商中、後期陰線幾何紋線條、相交、相接處之手法,與西周中期以後有明顯差異。商代陰線似只淺淺的碾琢一次,陰線有時會出現斷續、深淺粗細不一,且有時兩線未相接,少數砣碾又過頭,感覺較隋意,重形而不在意細節。西周中期以後玉器之陰線則似為反覆碾琢,陰線處理得較為深刻,粗細一致,相交、接處少有斷口或岐出之現象,細節處較商器明顯嚴謹用心。
刀鋒未開口。
商代小型玉彎刀或十數公分之玉觿出土數不少,把手後端一般均有飾樣。此玉刀亦同,惟刀鋒不利,刀把過短,應非日常割切之用。故此器應為貴族餐具或為擁有軍事能力者之代表物。
長*寬*厚:20.0*2.8*1.2cm
10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