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清白玉鳳紋珮 (1).JPG

明代白玉鳳紋珮。和闐白玉,玉質油潤。鳳棗形眼、生冠羽。此器於片狀原石上自右側斜切一刀,再依勢琢出鳳頭,此手法雖多增工序,但卻讓鳳頭增添了立體感。以略圓三角形短羽紋及長羽紋交待翅羽,此紋飾自宋至清為常用手法。另以線鋸鏤雕出尾羽紋,捲曲至鳳頂。雖尾羽上未再雕琢其他平行陰線等紋飾,但其運用陰線鏤雕的毛躁切邊,表現了尾羽原即略不規則的邊緣。

 

明清白玉鳳紋珮 (3).JPG

明清白玉鳳紋珮 (4).JPG

長羽翅上滿飾短陰線,似可增加其力道。而緊隨其後的尾翅若再滿琢紋飾的話,整個玉器給人的感覺就雜亂了,只用了毛燥邊而不雕琢紋飾的尾羽襯托了鳳的上半身,好設計。

 

明清白玉鳳紋珮 (6).JPG

背面仍琢出翅頭三角短羽紋及長翅羽紋,二足緊扣。尾紋交疊在不同平面上,希在規則性的視覺中略增其錯落的靈動感,而此種手法在漢器、甚至於更早即已使用。

 

明清白玉鳳紋珮 (7).JPG

既然羽紋的紋飾及平面處理跨越這麼多朝代,鳳型又非特別,為何要斷為明代?這是因為自宋起至明清,時有多層紋飾或主題紋飾下另鏤雕錦地之牌或珮。但宋、元、清對於經鏤雕、穿琢後在最下層的紋飾均會再加修飾琢磨一番,甚至於修成枝葉卷草。

唯有明代,常見最下層紋飾的線切割痕跡不予處理,尤其錦地紋更為明顯。

 

明清白玉鳳紋珮 (8).JPG

明代工匠應該仍設計在先、雕琢於後,技藝工具亦應商品化而更加發達才是,可是為何玉器品質高低差距如此之大,甚至於還因整體玉器品質平均水準降低,搏了個「粗大明」的諢號。有說法提及明代一般人附庸風雅,販夫走卒也都想買一塊來增加自己社會地位,江南不少作坊即因市場供不應求,改採生產線作法,每個學徒學了幾年,還是只會刻某器的某一個角落,當然整體品質會下降。但個人認為,這只說明了供給面的某部分。主要的是需求面為何會接受這般的工藝?而且很多讓您看了牙歪的工藝又琢在很好質地的玉器上,個人實在難以相信那會是賤價買賣的。是當時的審美學出了什麼問題嗎?可也不像,明代的書、畫、金銀器、瓷器、漆器、傢俱均有明顯的發展與進步,就是玉器全面來看,一下子變退步了。不知何故?

 

明清白玉鳳紋珮 (9).JPG

玉質勻白油潤,質地甚佳。雖然此珮已頗具匠心,但仍覺得整體設計讓人有種局促感。

長*寬*厚:3.7*2.9*0.9cm

12g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