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紅毛辟邪.jpg

西漢褐毛辟邪。和闐白玉質,受鐵沁通體表面紅褐色牛毛沁,部分灰皮現象。本器雖非西漢常見之行動間的圓雕神獸,但比例勻稱,呈立姿,氣度輝宏,頗有帝王之威。棗形眼,眉毛後延上捲。比較特別的是鼻、吻部的造型,吻部削薄上翹,鼻孔則在吻部與眼睛之間。張口咆嘯,露出上下牙齒,但無西漢常用的獠牙,下頦留撮長鬚。筒形耳向後直豎,頭上無角。肩頭琢三層圓轉向後的羽翅紋取代了常用的捲渦紋,胸側雕琢三層向後末端上卷的長翅紋。後肢大關節也由向後圓轉的雲紋取代。尾巴用不同方向的三卷毛,代表其尾毛翻飛。四肢粗壯撐地,勾爪有力。本器有些重量,且雕琢精美,神獸立姿莊嚴、勇猛,可能是西漢王室的蓆鎮或擺設。

漢紅毛辟邪 (11).JPG

表面部份白化,雕工嚴謹、打磨精緻。肩背有翼,顯其神性,且其長羽毛紋以漸層手法表現,更顯其華麗。四腳粗細合度,腳爪尖勾有力,非常接近現實世界的猛獸形象。

漢紅毛辟邪 (4).jpg

水滴眼,翹噘吻,後接鼻頭,後掠筒狀耳,牙齒以連續之突崚表示,未細雕各個牙齒,或許是玉雕師傅認為其之雍容大度已不需猙獰樣貌助其威。

漢紅毛辟邪 (2).jpg

尾部如在風中翻卷飄蕩,此型似為孤例。

漢紅毛辟邪 (10).jpg

牛毛紋.jpg

牛毛紋近觀。有人認為牛毛紋是因玉器表面龜裂,沁色入侵所致。但此張照片可見到,玉器表面並無龜裂,其毛紋實是在玉理間的鐵離子沁色才對。如果有明顯的龜裂才能上色,那恐怕是均過火燎的做舊的偽仿品,而經火燎的玉器表面應該會呈現失透、無光澤灰皮的樣子。

漢紅毛辟邪 (5).jpg

漢紅毛辟邪 (6).jpg

漢紅毛辟邪 (9).jpg

漢紅毛辟邪 (1).jpg

初見通體褐紅色,原懷疑是否為染色。細看原來是整個身體均佈滿紅褐色的「牛毛紋」,至為罕見。可以遙想二千餘年間,它的歷任主人必定對它寶愛有佳,經常盤摩玩賞所致。

本件的特徵在吻、鼻部,與西漢元帝陵附近的建築出土玉馬的做法相當接近,故斷為西漢中、後期之玉器。

長*寬*高10.7*3.9*6.6cm

222g

西漢元帝玉仙人奔馬.jpg

1966年,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鄉漢元帝渭陵附近農民在一片燒紅土中發現了此玉器。隨之專家陸續在此一漢代禮制建築遺址中除了發現了玉仙人奔馬之外,還有玉熊、玉鷹、玉辟邪和玉俑頭等一組珍貴的西漢圓雕玉器。專家依據現場遺址建築遺存推測,此批玉器應是這一漢代禮制建築內當年的陳設玉器,後來建築倒塌而被掩埋至今。其中的那件玉仙人奔馬,高7厘米,長8.9厘米,底寬3厘,此件玉器現收藏在咸陽博物館,質地為新疆和闐白玉,色澤溫潤瑩亮,宛若羊脂,俗稱「羊脂玉」。由奔馬、騎者和底座組合而成,工藝以圓雕、鏤雕而成,出土時用硃砂包裹。馬呈奔馳騰空狀,兩側陰刻飛翼;仙人(羽人)頭繫巾,着羽衣,雙手扶馬頸,右手還持有一束靈芝草;馬下襯以底座,上線刻雲紋圖案,以表示在騰雲駕霧,遨遊天際。玉奔馬應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天馬」的形象,也就是漢武帝極其喜愛和重視的西域良馬——大宛汗血馬的造型。

西漢元帝玉仙人奔馬3.jpg

本件辟邪的鼻、吻部與此玉仙人奔馬非常接近,因此種手法在中國玉器史中似乎僅在西漢中後期那幾十年出現過,故以此特徵斷代。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