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0060.JPG

東漢青玉天祿一對。和闐清玉質,有部分背部器表受白沁,且呈點狀,推測可能為硃砂灑在背部所致,釁裂紋處或尖角受鐵沁呈黃紅色。兩隻天綠姿勢基本上一樣,呈趴臥狀,張嘴咆嘯,露獠牙,棗形圓眼,濃眉後撇,略扁的桶形耳,角分岔向後卷曲至背部。凸胸,肩上腹側琢有翅紋,卷窩紋代表大關節,分岔尾向前卷曲與頭上的角連接。本對天祿仍保持西漢部分元素,但做工打磨已經粗放,亦無西漢神獸的兇猛氣勢。頸後與角之間琢有一繫孔,可穿繩配戴作為厭勝避邪支配飾,亦可作案上擺飾或鎮宅、鎮墓神獸。

DSC_0061.JPG

東漢中後期已漸漸不能掌控西域各國,和闐美玉原石自然無法充裕供應皇家王室使用,除了玉質不若西漢,體態做工亦較呆版。另外,凸胸的現象可能是玉師傅捨不得把多餘的玉料切掉,此特徵延續到魏晉南北朝。

DSC_0062.JPG

DSC_0063.JPG

DSC_0064.JPG

雖然略有昂首咆嘯,但頭部以下的動感已經不見。

DSC_0065.JPG

大關節卷窩紋雖仍深刻,可羽翅紋已較為簡、平。

DSC_0066.JPG

尾部雖然卷曲有形,但根部過低讓人另有聯想,此時的尾巴原在根部的撇毛已變成分叉尾。

DSC_0067.JPG

DSC_0068.JPG

大隻的天祿背部白點反光與其他未質變的部位相同,故應該未傷及玉理。而點點狀的白沁最合理的形成可能就是入土時被灑上了硃砂,尤其是氧化汞的硃砂。其他尖角處的紅黃沁色應為同坑的鐵器氧化後受沁染。

DSC_0069.JPG

DSC_0074.JPG

DSC_0071.JPG

工藝雖保留西漢做工,但兇猛氣勢、靈動已大不如前。這對天祿仍然忠實地記錄了漢代由勝而衰的歷程。

長*寬*高:5.52.82.0cm          42g

                   4.92.02.0cm          32g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