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白玉天祿一對。和闐白玉質,有灰皮風化現象,且受鐵沁部分器表有褐色沁。本對天祿做工精緻,雖與前篇東漢青玉天祿一對約為同一時期作品,但雕工、紋飾設計、打磨均高過那對青玉天祿一個檔次。本對白玉天祿,紋飾基本相同,只差在昂起的頭一向左、一向右。天祿張口露齒、露舌呈咆嘯狀,棗形眼,粗眉後捲至耳前,腮下琢一雲紋,頭上角分岔呈絞繩紋後伸至背部。四肢伏地,大關節後琢深渦卷紋,背、腹側琢較淺的兩段羽翅紋,尾巴根部較低,琢向前的分叉尾巴,且尾巴琢絞繩紋但末端另撇出一撮毛紋。頸後的角與軀體形成一三角型孔洞,可繫繩隨身佩帶,亦可作案上擺設或鎮器。
本對玉天祿的角和尾巴的絞繩紋,與戰國、西漢的做法不同,之前是以極小直徑的砣具以與角、尾方向垂直的角度一點一點地切出弧形的凹槽,再戳磨掉這些連續平行的細凹槽,加以打磨,呈現與角、尾方向一致的長條凹槽。本對絞繩紋的做法是在西漢後期開始使用的手法,是直接循著角、尾的方向,在上面先切出陰線定位,再慢慢將陰線加深,琢磨出圓凸的線條,組合成為絞繩紋。在光影反射上,沒有凹槽式的絞繩紋強,但可以較省工,節省時間。
東漢中期開始,神獸開始常有凸胸的現象,可能是因為玉師傅不捨得切掉玉料。據說此種節約的概念,一直延續到明代,幾乎已成為北方玉師傅代代相傳的DNA,也製作出不少工就料、隨形工的佳品。之後,明代南方的蘇州、楊州製玉業興起,為了追求更高的藝術性與觀賞性,南方玉師傅較捨得玉料,一塊原石雕琢出成品,成品重量往往不及於原石的十分之三、四,而北方玉師傅(宮廷玉匠)仍然較重視保留玉料。直到清代前期,南方的玉雕水平終於超越北方。
而東漢神獸凸胸也有個好處,在隨身佩帶或盤摩時,其前爪較不扎手。
卷曲的尾巴末端又撇出一撮毛紋,此手法少見,有點像現代時髦的貴婦盤頭後故意留出一撮毛髮,莊重中帶有一絲調皮。
細看之下風化痕跡明顯。
此時的神獸風格威風有餘,卻兇猛不足,忠實反映了國力逐漸衰落。
本對白玉天祿雖然受沁風化,但玉質仍是上好和闐白玉,雕工打磨亦精,為東漢當時較高檔的神獸。本對白玉天祿與前篇青玉天祿的部分紋飾相同,但做工卻相對精緻,眾格友可比較同時代的做工差異。
長寬高
右轉頭:5.0*2.8*2.6CM
49g
左轉頭:5.0*2.7*2.7CM
51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