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253.JPG

西漢白玉匕首羊頭首一對。和闐白玉,受硃砂沁,造成表面略有風化現象,沁蝕淺的只是略微白化,深的就出現鐵離子的褐色,推測此坑的硃砂成分為氧化鐵。此對小刀首雕琢的是羊頭,臣字眼,雙道凸稜的粗眉,額頭平面呈弧凸面向鼻頭延伸,中間琢出一道自鼻頭向頭頂延伸的凸稜,鼻孔以如同「逗號」頭的圓點代表,上下嘴唇琢出凸稜,耳後掠,絞繩紋角。頭頂切琢一山形凸稜,頭下面後端左右僅琢象徵腮毛的圓凸紋飾。羊頭後緣則琢一深圓孔,兩側又鑽斜向的小孔,應是鎔鑄匕首刀柄與玉羊頭結合牢固之用。此對羊頭首,看體型及方向,可能是匕首小刀類型的刀飾。

羊一向是北方民眾及草原民族的財富象徵。去過陝甘新疆的格友大概也知道,北方宴客最喜歡的就是烤全羊,過去幾千年食用的手勢,一直是用匕首切一大片羊肉,用大拇指壓著,直接就口食用,豪邁吧?想不意氣風發也難,北方民族的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就是這樣來的。如果不用匕首切肉,而是主客一群人圍著那烤全羊,用筷子在羊身上戳啊戳的,好不容易起下來一小塊肉,又滿手油膩的持不住筷子,巍巍顛顛、小心翼翼地把那塊肥肉送到嘴邊,這小樣的,有味道嗎?聚會的氣氛大概也散了一半吧?

所以,wake猜測,能用得上此對羊首,八成是西漢貴族宴客時的匕首刀具的刀飾。當然,也不排除是隨身佩帶的防身匕首刀飾。

DSC_0257.JPG

此對羊頭的工藝,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喜愛使用凸稜,幾乎所有的紋飾都與之脫離不了關係。即便是頭下面的腮毛,也是浮凸的。但凸稜必須先仔細規劃設計,小心切琢、慢慢減地,再小區域的細膩打磨,如此才能展現強烈的視覺辨識度與多層此的立體感。

DSC_0258.JPG

此一對小刀的刀首,是較明確受硃砂沁蝕的玉器。當時購藏時,用清水及軟刷整理完一件後,發現原本硃砂結附的器表有明顯的沁蝕白化現象,故另一件即停止清洗,留為比較之用。

玉器的沁蝕、白化、質變、包漿、皮殼….等說法,為骨董界對古文物器表顯現現象的一些約定成俗的講法,雖然有的互有涵蓋,有的具有前後因果關係,但大體上是為了描述古文物器表上各種各樣因時間演變後形成的變化。古玉在入土地長長時間影響下,器表出現的變化多端,即便是同坑的同型玉器(基本上是同一原石切出兩件以上的初坯而雕琢的玉器),擺放的位置相距不過幾公分,也會出現截然不同的器表現像。因為大環境的乾濕,金屬器物的遠近,硃砂的金屬性質與鋪設的濃密,包裹器物的材質和方式,入土附近有機物的多寡,入土附近的地熱與壓力,地下水上升下降的水文變化,都會形成不同的器表現象。

故宮博物院高級研究員蔡慶良博士,自身參與的田野考古經驗,就發現上述現象,同坑出土的玉器,受沁或風化的現象各不相同。即便是沁蝕力量較高的硃砂,不一定會造成玉器沁蝕,也曾在陝西韓城芮國大墓出土的白玉勒子上,發現被硃砂牢牢結附的器表,一旦剝除硃砂之後,器表完全沒有受到沁蝕。

所以,玉器器表的變化,我們後代的玩家只能被動地接受,不須對其多做猜忌,過多的糾結,即使同坑出土的玉器,也會有截然不同的器表現象的。

還是那句話,有沁蝕風化的可以視為入土久遠的象徵,沒有沁蝕風化的高古玉也不一定是後代仿造的,斷代主要的是看質料、工藝、型態、紋飾等綜合展現的風格來判定,最好別用沁蝕現象來做主要依據。

DSC_0256.JPG

看這圓洞和斜向小孔,wake說這是小刀匕首的刀飾,大家都可以接受吧?

DSC_0259.JPG

西漢的動物玉器上常有這樣的圓弧紋飾,此對羊頭的這紋飾邊緣琢有一圈短陰線短毛紋,所以應該是用作戰漢時期動物幾乎都有的腮毛。Wake猜測,這種紋飾可能是由戰漢開始流行的雲頭紋飾發展出來的後續紋飾。

DSC_0263.JPG

DSC_0262.JPG

此對羊頭不大,但雕琢打磨精緻,為西漢貴族的小刀刀首,難得的品項。

長*寬*高:2.92.31.8cm

            3.02.21.6cm

22g2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