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漢青玉絞繩紋手鐲一對。和闐青玉,器表略有風化灰皮現象,但全器仍能輝映光澤。此對玉鐲採用完全相同的內凹弧度,琢製出斜向環繞手鐲的絞繩紋,每道凹槽能一直延續不中斷,設計及工藝非常高超。依此對玉琢的內徑大小觀之,可能為王室貴族仕女的手鐲。
絞繩紋發展在戰國中期,一直延續到西漢中期,使用本紋飾最成熟的時期是戰國後期與西漢前期,但戰國中後期多使用絞繩紋在環、鐲、珮之上,西漢則較常用在擺設玉器的神獸尾部上,過去Wake已在多篇西漢神獸的文章中提及絞繩紋,認為只要是玉質較佳、工藝較精的玉器上,才會使用這絞繩紋。原因無他,就是這絞繩紋製作起來非常麻煩,稍一不慎,就會失敗,整個玉器都受到影響。
我們可從下圖的紅線圈起來的地方見到,這絞繩紋的製作工序是先設計好每道凹槽的粗細走向,再擇與凹槽寬度相當的超薄砣具,與凹槽走向垂直地一刀一刀連續切下去,待一道凹槽全部切好,再用較粗圓的砣具順著絞繩紋的走向,把切好的垂直小凹槽琢磨掉,打磨後連續走向的一道絞繩紋就完成了。下圖中可以見到,與大凹槽走向垂直的一道一道弧形的細小凹槽,是打磨時未完全磨掉的製作痕跡。這種先在大凹槽中將預定要刨除的部分,切出垂直或相同走向的細凹槽,以方便大凹槽的刨除施工,這樣的工法在現今已改用機械製作的木器、裝潢、石器、玉器上仍然可見,但現在的機械可以直接設定切琢的深度,與二千年前的難度已大不相同了。
玉器上出現這種絞繩紋的時間,就只有戰國中期到西漢中期這一段時期,其他時期沒有使用此種繁複的工序,可以做為斷代期間重要的參考。
那為何要耗費這麼大的功夫來做這紋飾呢?應該是在戰國中期的煉鋼技術成熟,可以製作出極薄的金屬砣刀,才有可能切琢出這麼細的小溝槽。既然能發展出這絞繩紋,凹面聚光的效果大於凸面,且連續的凹槽聚合的光線能呈現多道的光芒,可讓貴族佩帶的玉器發揮光彩奪目的效果。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高檔玉器除了是王室貴族彰顯身分的隨身寶物之外,也是各國間王室互相餽贈的最主要禮物,說白了,就是中小國家對大國貢獻的買命錢,所以才發展出來這繁複的工藝。即使工藝再繁複,也比不過國祚的賡續吧?
光線不同角度的照射,可看到金屬離子已深深沁入玉理,才透出紅光。
看似簡單的紋飾,暗藏了先民工藝的智慧,絕不能小看絞繩紋這繁複的工序,只要是出現絞繩紋的玉器,大都是當時製作玉器的一時之選。
左:外徑*內徑*厚:7.7*5.9*0.9cm,37g
右:外徑*內徑*厚:7.7*5.9*0.9cm,3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