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篇文章一次po 兩件不同期間的戰國饕餮紋玉珮,以便眾格友參考比較。

戰國青黃玉饕餮紋珮.JPG

戰國前中期青黃玉饕餮紋珮。本器紋飾分上、下二部份,下方為饕餮紋 (一般亦泛稱獸面紋) 乃本器之主體紋飾。上半部由六組變形龍紋,合成雲紋。上手沉,玉質透潤,應為和闐青黃仔玉。全器多處受沁擾,形成器表白化質變。琢有天地穿,為珮飾。

 

戰國青黃玉饕餮紋珮 (1).JPG

戰國青黃玉饕餮紋珮 (7).JPG

饕餮紋來源頗久,且散佈各古文化玉器之上,如紅山、龍山、良渚等古玉文化,皆有以猙獰獸面作為主體紋飾之情形。雖紋飾長相不盡相同,但一雙深隧的大眼是共通之處。直至商代,將各地獸面紋略作統合,即形成「饕餮紋」,常見於商、周之青銅器上,玉器偶有得見。

饕餮紋有二眼,本器略呈橢圓形,除用深陰線作眼框,又再以橢圓形陰線作瞳仁,並略打磨成圓弧狀。鼻翼自鼻頭兩側向上、再向兩側幻化為眉。鼻頭向上延伸為一帶狀粗陽紋,緊貼眉頭之上,代表鼻樑、額頭。再上面,就是向兩側延伸的角了。鼻頭為卷渦紋,向下、再向兩側延伸為上唇,嘴角呈一誇張的大彎弧,表示此獸正齜牙咧嘴的兇猛狀。臉側琢雲頭形耳。或許這饕餮紋,就是遠古時先民所認為龍的正面形象吧?

 

戰國青黃玉饕餮紋珮 (4).JPG

戰國青黃玉饕餮紋珮 (5).JPG

器表受沁擾,且略有次生附著物。

 

戰國青黃玉饕餮紋珮 (6).JPG

自春秋發展的浮凸龍紋,在春秋末期已漸解體。幻化為之後的雲紋、穀紋、三角雲紋、勾連紋等等。本器的龍紋已解構,若不是玉工琢出六個橢圓形的眼紋,大家大概就以 [ 雲紋 ] 視之了。

 

戰國青黃玉饕餮紋珮 (8).JPG

中間厚、兩側薄。中間有天地穿,故本器應為隨身珮飾,或是組珮中的一塊。

 

戰國青黃玉饕餮紋珮 (2).JPG

兩面紋飾完全相同。

 

戰國青黃玉饕餮紋珮 (12).JPG

強光下可見玉質潤透。

 

戰國青黃玉饕餮紋珮 (10).JPG

本器紋飾與1968年河北省滿城縣陵山1號墓出土的 [ 銅鎏金框鑲玉鋪首 ] 的玉質部份紋飾頗相近,該器現藏河北省博物館,被定為西漢中期。或許是因銅鎏金的框及銜環為西漢製故如此斷代,但wake認為該器玉質部份,為戰國早期,若以寬鼻頭圓翹的風格觀之,甚至於可推為春秋後期的玉器風格。

而本器之紋飾風格較為粗獷,龍紋又幾乎已解體,故斷為戰國中後期之玉器。

高*寬*厚:4.7*4.9* 0.6CM

59g

 

 

戰國白玉饕紋珮.JPG

戰國後期白玉饕餮紋珮。本器與前述饕餮紋珮乍看來相近,細觀之則紋飾頗有差異。下半部仍為獸面,但上半部則雕琢獸身。兩面紋飾一樣。和闐白玉質,受鐵沁,多處受沁處呈紅褐色,沁擾嚴重處則呈白化質變。琢有天地穿,為繫珮。

 

戰國白玉饕紋珮 (1).JPG

下半部之獸面,略呈棗形眼,以雲紋組表示高翹之鼻頭,以上下兩層堆疊的網格紋表示鼻樑,鼻頭起延著鼻樑兩側向上、再向兩側形成粗眉紋,眉紋上琢一對角。鼻頭下琢一向後張咧的上唇,臉側則雕琢以側視才得見的咧嘴齜牙狀。

 

戰國白玉饕紋珮 (2).JPG

戰國白玉饕紋珮 (10).JPG

乍看整體風格粗獷,但細觀可見玉工細緻地琢出紋飾。

 

戰國白玉饕紋珮 (7).JPG

上半部的紋飾須發揮一點想像力。在角的根部向上長出兩道長毛紋,向後延伸彎曲盤繞代表此獸的身體,其間在兩角之上又發展出左右各一組的前肢,肩、肘處渦紋表示關節,伸出利爪。這一對的前肢利爪紋飾,亦有雕琢在嘴側之處的。兩側生兩耳,耳形已與春秋、戰國的 [ 雲形耳 ] 不一致。長毛紋上方又雕琢左右各三的 [ 長羽紋 ] ,可能代表的是翅膀,表示饕餮可上天下地。如此將饕餮的各重要部位,以較抽象組合的方式表達出來,實不多見。

 

戰國白玉饕紋珮 (8).JPG

戰國白玉饕紋珮 (5).JPG

戰國白玉饕紋珮 (9).JPG

沁擾紅褐沁及質變白化。

 

戰國白玉饕紋珮 (4).JPG

戰國白玉饕紋珮 (13).JPG

中間厚、兩側薄。中間有天地穿,故本器應為隨身珮飾,或是組珮中的一塊。

 

戰國白玉饕紋珮 (16).JPG

玉質潔白潤澤。

 

戰國白玉饕紋珮 (15).JPG

本器雖與上器相似,但表現手法已有極大差距,粗獷中不失細膩,與上器一樣,可能均為武將或王侯出征時的戰服珮飾。

高*寬*厚:5.8*6.8*1.3CM

99g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