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4877.JPG

春秋白玉解體虺龍紋勒子。和闐白玉質,器表受金屬沁部分呈褐色,上下平面及紋飾浮凸處光澤鑑人,反映玻璃光。勒子器壁滿飾浮凸、勾卷的變形解構龍紋,為春秋向戰國時代此變動期,整組龍紋開始抽象化解構成桓雲紋、三角雲紋、穀紋等紋飾。本器有上下穿通的天地穿,為貴族外出的配飾。

 

DSC04881.JPG

春秋後期過度戰國的龍紋比其他時代的雲紋、龍紋更浮凸,整體看起來多變、繁複、不規則,讓人感覺明明已雕琢出來紋飾卻是浮動的、不受規範的,這與當時的時代氛圍相契合。而整組龍紋由肅穆嚴謹,開始轉向抽象化,進而解體,是否也是因為當時的社會思想,因受西周幾百年來的禮教束縛、制式化、高度壓抑而反彈,造成思潮空前的洶湧開放、百花爭鳴一樣,由結構化轉向活潑、自由發展?

 

DSC04879.JPG

DSC04880.JPG

DSC04885.JPG

DSC04883.JPG

乍看之下,這勒子的紋飾轉來轉去,好似一群蟲蛹在那鑽動般。格友一定可以從躁動不安的紋飾中看出端倪,沒錯,那仍然是一組一組的龍紋,只不過把紋飾稍微變粗些,方向變得稍稍不一樣罷了。看下圖大家就知道wake 在說些啥。

 

DSC04883副本.jpg

DSC04886.JPG

春秋白玉解體虺龍紋 (1).JPG

這種高浮雕的紋飾,當然比較費工,原主一定是寶愛有加,為日常隨身的配飾。同時代亦有出土一些略長、紋飾較平緩的「長勒子」,因出土位置在墓主的手部,故被大陸考古專家定名為「手握」(如下圖),大家就知道是啥意思了。不過,wake仍然對此定名有些懷疑,因為勒子一般也是配在腰帶下方,與手下垂的位置頗為相近,是否因而誤判用途?也不可知。Wake認為,是否為生前配戴的玉珮飾,還是身後專門用來陪葬的葬器,應該可以從是否有穿孔?有繫洞?來做判斷。因為,像此勒子要穿個天地穿,可也是耗時費工的活兒,在當時如果沒有要穿繩配戴,我相信是沒有人願意多此一舉的。可若是原主生前特別寶愛這些勒子,非得手握這些愛玉才肯下葬,那當然是用途改變,是另一回事兒了。

長*寬:4.5*2.0CM

24g

 

DSC04070.JPG

2017年1月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河南博物館藏玉。

 

DSC04072.JPG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