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_20181205_122807.jpg

東周地方玉虎頭、熊頭珮。地方玉種,猜測可能是太湖流域天目山附近早已滅失了四千年的良渚古玉的玉種,石質頗重,透光性低。虎頭形象比較真實,按照真實老虎頭的樣貌雕琢。熊頭則拉長了頭型,放寬了嘴吻,雖然與熊真實的樣貌變得不同,卻讓熊頭看起來更加渾雄威武。兩頭珮均在腮側雕琢了變形龍組紋,已經無法明辨龍頭的各部位特徵,但三角靈芝雲紋、桓雲紋、丁勾雲紋、S雲紋、羽紋雲紋....,這些在戰、漢常見的個別雲氣紋,都在這兩件頭珮上出現,顯然是在解構龍組紋的過渡期。而這些紋飾雕琢得非常浮凸圓潤,具有春秋後期的特色。兩件頭珮均鑽有上下的繫洞,而且是雕琢好所有紋飾之後才鑽洞的。或許原本有其他用途,而諸侯覺得喜歡,才又鑽洞作為隨身珮飾。

DSC_0008.JPG

虎頭較小,所以就配了繫繩,隨身把玩了一陣子。只要盤玩一下子,玉質就從略為乾澀轉成滑潤,顯然石質頗重。

DSC_0015.JPG

DSC_0016.JPG

紋飾如此浮凸圓潤的只有在春秋晚期才出現過,以後一直到漢代,玉器上的紋飾越來越扁平。

DSC_0014.JPG

少數浮凸紋飾上還切琢了極細的陰線,以過去龍組紋出現浮凸紋飾上有細陰線的部位來說,大概是龍的嘴部或吐出來的龍涎才有這些細陰線。

DSC_0011.JPG

有段時間沒盤玩,玉質就回復了乾澀。

DSC_0018.JPG

DSC_0021.JPG

下面是熊頭。

DSC_0091.JPG

DSC_0092.JPG

寬闊的吻部比真熊大了起碼三倍,幾乎是與其臉部同寬,此誇張的手法應該是想讓熊的形象更威猛吧?

DSC_0095.JPG

DSC_0097.JPG

DSC_0098.JPG

格友不妨與真實的熊照片比對一下,就知道此玉師傅把熊臉改得多大。

2053462[1].jpg

DSC_0105.JPG

熊下顎雕琢了一撇毛紋,繫洞穿過毛紋,所以繫洞是在所有紋飾雕琢完成打磨之後,材加工穿洞的。也由此判斷或許此二件頭珮原本不是用作珮飾。

DSC_0103.JPG

DSC_0107.JPG

DSC_0109.JPG

此二件石質雖重,但透光度還是有的。

這讓wake購藏之初,有些搞不清楚這兩件究竟是怎麼回事?以做工來說是絕佳的玉工,可怎麼就雕琢在石頭上了?這與好工必好玉的認知差了太多。

放在那好多年,突然有天看到有段歷史記載,越王勾踐滅吳國的最後一刻,吳王夫差還把他逃亡時隨身攜帶的大量玉器和玉材,埋在了太湖右岸的小山(現在稱為嚴山)上,1986年被江蘇省吳縣考古隊挖掘出來。主要的是那些伴隨這一大批吳國王室最後財寶出現的玉材,其中有不少良渚古玉,出土的一些玉璧、玉琮已經再加工片成片狀或塊狀的玉材。部分良渚古玉改做的玉材已經開始雕琢春秋時期的紋飾,有些還未完工,也有不少已經完工的玉器,現在均收藏在江蘇省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格友在 [ 東周吳楚玉器 ] [ 中國玉器全集 ] 等圖錄上都可以找到很多1986年在嚴山出土春秋後期採用這種玉質雕琢的玉器。

春秋吳國被滅國的國主夫差,其父親闔閭是個偉大的軍事和政治家,進用伍員和孫武建設國家,居然可以在春秋時期以一個東南小國之姿,差一點就滅了幅員廣闊、強大的楚國,繼之稱霸中原。

當時,稱霸的國家除了修文建武之外,必然也要有拿得出手、配得上身的禮器,否則在諸侯沒事就愛比肩的春秋後期,你如何做得了霸主?光是不知禮這一條,就可以讓你抬不起頭來。吳王闔閭苦於地處東南,距離西北的和闐太過遙遠,很難能夠取得和闐玉原石,再加上春秋時代的戰亂頻仍,玉原石根本到不了東南的吳國就被中原的晉、齊、楚等大小國家瓜分了。

吳王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有吃祖先的老本,闔閭稱霸兩千多年前在太湖周圍地區曾經強勝過的九黎族(現稱良渚古國),留下甚多的墓葬,貴族的墓葬多有玉器出土,於是闔閭就命玉匠採用良渚古玉作為玉材,開始了吳國的製玉大業。相信這兩件虎、熊頭珮飾,大該就是在那時期製作出來的吳國王室珮飾。

P_20181205_122859.jpg

P_20181205_122958.jpg

熊頭完全沒有盤玩過,保持了原來出土的原色。虎頭盤後的顏色明顯較深,也較油潤些,但一段時間沒有接觸人氣,又會返回乾燥風化的樣貌。

P_20181205_123212.jpg

購藏這兩件頭珮之後,再也沒見到同類、同玉質的其他玉器,雖然玉質鬆軟,但雕工打磨極精,非常具有當時的諸侯國特色,兩千五百年過去了,我們還是可以在這兩件玉器上看到一個想要稱霸中原的王者之夢。

虎頭:長*寬*高:3.1*2.3*2.7cm

      25g    

熊頭:長*寬*高:4.72.12.7cm

          49g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