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0013.JPG

戰國青白玉龍鳳紋鏈珮。和闐青白玉,小部分表面受紅沁,兩端的龍頭及鳳尾玉質內有黑色雜質,玉質堅硬,搖晃此鏈珮會發出叮叮、鏘鏘的碰撞聲。螭龍棗形眼,眼線修長。張嘴露齒,似咆嘯狀,上唇琢髭鬚紋。頭上單角末端分岔。頸部細陰線琢出仙花。大關節處琢有渦卷紋,四肢抓住一方框。腹脅處細陰線琢團毛紋。長尾下垂內捲。另一端的鳳鳥,棗形眼,亦眼線修長。嘴會張開下捲,似在高聲鳴叫。頭頂一冠羽後掠。整個身軀如U字形,雙翅以卷曲雲氣紋取代,未琢雙足。胸部與後腹部琢有仙花紋,中間夾一團毛紋。胸前連接一方框。兩方框用一扁方形扣環連接,扣環上以細陰線琢出相交的如意線條一組。本鏈珮為戰國中後期組珮的餘韻,也可說是另一種組珮的型態。

DSC_0015.JPG

反面紋飾相同。

DSC_0017.JPG

用一塊玉石使用高度的工藝琢製出鏈珮,這在戰國早期即已出現,甚至於可前推至春秋末期。這需要治玉工藝高度成熟才可能成就的一種玉珮型式,其中使用細膩精準的鏤雕鑽孔、打磨工藝是關鍵,尤其在連結部位僅僅0.10.2公分的空間中,要完成精準、規整的鑽孔、切割、打磨,且不能弄裂挫斷連結的部位,那可不只是工藝,還需耐心、毅力與眼力才能做到。

此種鏈珮型態的玉珮出現,是因為自西周後期開始將多件玉珮用絲繩綁緮成組珮,佩掛在王族貴冑前身以致後背上,起先是顯擺自己的財富、高貴,後來採用儒家的說法,在炫耀財富的真意之上,披上一層「君子比德於玉」、「用玉節制行止」的一些美飾過的理由,把組珮發揚光大。只要是社交、朝堂的場合上,沒配戴前不蔽膝、後不遮臀的組珮,那就是自掉身價、令人不齒的寒酸、失禮的行為。

在春秋末、戰國初期,過去將多件不同材質、型式的玉器拼湊為組珮的型式,已讓王室貴族膩味了,於是這種鏈珮堂堂登場。因為必須要有足夠大塊、質佳的玉原石與高超的治玉師傅工藝雙重條件下,才能雕琢出多段的連結鏈珮,這讓懂行的貴族,又多出一個更高的攀比層次,財力、實力不夠的貴族,立即被排到次一階去了。

但在戰國中、後期,王室貴族扛著幾公斤、十幾公斤的組珮出席正式場合已經四五百年,實在是扛累了,再加上儒家的理論在當時戰亂頻仍、各國追求快速強大的大環境下,漸漸不受重視,這組珮與鏈珮也漸漸地消失在中國玉文化的舞台。後代,漢代仍有些許餽贈玉器,如連璧、帶勾、舖首,清代賞瓶上的玉鏈,仍會使用到這種鏈結的工藝。

DSC_0019.JPG

DSC_0021.JPG

DSC_0022.JPG

由龍頭、鳳尾的黑色雜質可以判斷,上圖此珮的龍、鳳、連結的玉環三個部份的位置,大概就在原來未雕琢時的原玉石相應的位置。由上圖可見,要雕琢出鏈珮,下方的玉連結環是製作此種鏈珮的關鍵。

DSC_0023.JPG

DSC_0025.JPG

DSC_0026.JPG

本件鏈珮並不長,與曾侯乙墓出土的精彩鏈珮無法相比。但此種型態的珮飾,是治玉工藝登峰之作,如無缺損,都值得收藏。

長*寬*厚:7.92.50.7cm

13g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