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JPG

戰國青玉雙龍共身珩。和闐青玉,部分表皮略有風化現象,一端上緣質變較重,小部分玉質已萎縮失透,且有台階現象。本件為一變形的珩,兩端均雕琢龍頭,但型態不同,一向外側,另一回首。戰國中期的珩大都是對稱、共身、雙龍首向外側的型態,看久了感覺呆板,本件已脫離戰國中期珩的固定型態。本件除了兩側不同型態的龍頭之外,身軀部分基本上分為五道縱向的紋飾,中間再飾以龍足與飛翼。可單獨用作珮飾,亦可作為組配上端的珩來牽頭。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1).JPG

這種後續演化出螭龍的龍首約在戰國中期在的中原南北均有出現,翹鼻、棗型眼、厚眼眶、斧型下巴、上下獠牙尖尖相對、上唇邊琢有髭毛,腮沿琢有腮毛。此些特徵的龍頭,一直延續到西漢中期以前都常見使用,也有運用到螭虎的面貌上。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2).JPG

縮短的龍足與爪,粗壯有力。足上倒S型的紋飾應該是翅膀,也可代用為雲氣紋。

五道縱向紋飾,外側兩道邊廓紋均是平面的弦紋,此時向內傾斜的邊廓紋還不是很流行。中央有道圓凸較細的弦紋,上面用斜向的細陰線雕成了絞繩紋,這個中央圓凸絞繩紋的出現在戰國早期,到晚期仍偶有出現,但沒延續到西漢,可算是戰國時期獨有的一種形式特徵。

三道縱向細弦紋中間夾著的,是兩道較寬也琢磨得略為圓凸的帶狀連續羽紋,這種羽紋是自商、西周,一脈傳沿下來的,去除了中間較複雜的一些元素,精簡為羽枝卷曲,羽毛呈尖銳三角形,有點像扁鑽的型態紋飾。羽紋三角尖內部再琢以極細的陰線網格紋,龍耳內也琢以網格紋,應該是表示細毛之意,這種網格紋輔助紋飾自紅山文化即已出現,在春秋時期非常流行。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3).JPG

這一型平嘴的龍頭沿自春秋晚期龍紋的龍首型態,在戰國早期妥善化成各國共用的型制,長期運用在兩端向外對稱龍首的珩或璜上。本件鼻端及耳後上緣的表面已質變萎縮白化,與未質變的透明玉質形成台階現象。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4).JPG

另一面紋飾一致。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5).JPG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9).JPG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10).JPG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13).JPG

映光之下,圓凸立體的感覺比較明顯。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15).JPG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17).JPG

初看以為是老殘後補土,仔細觀察確定是表面質變萎縮白化,呈失透狀。

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 (16).JPG

本件青玉質地佳,略為偏黃,無釁裂紋,為戰國中期偏後的中原大國諸侯重要場合配戴玉器。

長*高*厚:13.0*4.4*0.4CM

37g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