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284.JPG

文化期地方玉龍頭套件。地方玉種,頗像是五千年前良渚文化先民在天目山上所採得的玉種。本件鼻吻部較長,以一道深陰線表示為嘴唇,鼻孔突出有趣,是以桯鑽先打兩個淺孔,再將周邊地子剔除。以砣具分段琢切陰線,圍成橢圓形眼睛。頭上柱形角,上端切出四道深溝,表示角的分岔。角下琢兩耳,耳下有一插榫,可與其他木質或銅質材料身軀組合。可能是文化期的原始宗教或神靈崇拜的器物。

DSC05285.JPG

本件與下圖在1985年山西省靈石縣旌介村2號商代墓出土的所謂玉鹿首(現在收藏於山西考古研究所)長相相近,差在眼睛、鼻孔、插榫的切琢刀工。

但本件wake認為是龍首,而非鹿首,且做器年代應該在商代之前,容我們在下段文章的另一件之中再來探討。

Inked2019-07-12_214038_LI.jpg

DSC05286.JPG

插榫中還鑽有一孔,是與其他材質的身軀接合之後,再打上一釘,以便牢牢固定。

DSC05287.JPG

這質料,就是良渚文化用玉的用玉吧?與一般岫岩玉、陽起石明顯不同。

DSC05288.JPG

 

DSC05290.JPG

DSC05291.JPG

DSC05294.JPG

DSC05293.JPG

本件如果真的是在商代之前某文化期的龍首,那就是紅山文化之外的某個文化,所形塑龍的相貌,有頗高的研究價值。

長*寬*高:3.61.42.3cm

11g

 

 

DSC05619.JPG

文化期白玉龍頭套件。本件玉質因年代久遠,沁擾重,已無法辨認,但表面仍然光滑,反映著蠟狀光芒,原本玉質應該不錯,那時可能還未流行和闐玉來做玉器。吻部中央鼻頭兩側各刨出一道凹槽,代表鼻孔。以一陰線代表唇紋,正面還垂直地琢出八條短陰線,代表牙齒。鼻樑上使用砣具切琢出一枚四邊均向內凹,近似菱形的紋飾。以剔地方式琢出兩隻不是很圓,且並排前看的眼睛。眼後有一道環繞到腦後的帶狀紋飾,若以其他類似龍頭來看,眼後的應該是耳朵。頭頂上有一上粗下細筒狀的喇叭型紋飾,上端切琢三道谷型切口,代表參差不齊的龍角。頭下切琢一插榫,榫上又使用桯鑽對穿一孔洞,顯然本器是插在另一種材質上的龍頭。

DSC05620.JPG

本件是1980年代後期在街上偶而看到的,是wake最早期收藏的一批古玉。看造型很像是一隻靴子,細看才覺得是龍頭。

DSC05622.JPG

DSC05623.JPG

這角度看上去,就是一個靴底。

DSC05625.JPG

為什麼山西考古研究所定名其收藏的一件類似造型的玉器是商代晚期的玉鹿頭,而wake卻斷為文化期的龍頭?

主要是本件工藝非常樸拙,欠缺商代後期那種追求華麗繁瑣但又做工粗獷、想要振興玉器卻有點力有未逮的味道。

商朝原本是個龐大的遊牧民族,打敗夏朝後仍沒有改變其游牧民族的本性,隨著貴族部族間的互相征伐,首都也屢屢遷都,那時的商朝貴族整天都在忙著打仗、算計各方,並不重視玉器飾品,玉器主要是作為兵器、儀仗的部件,作為彰顯貴族們的威權罷了。那時的神異、裝飾玉器可說經歷了數百年的斷層,早先夏朝已經累積發展出來的較成熟玉器工藝,除了兵器之外,均因貴族間征戰不斷,終於消失在硝煙戰火之中。

商朝中後期,約距今3300年以前,盤更遷都殷,商朝才漸漸穩定下來。之後,商代最重要的君主武丁勵精圖治,當時不分男女,只要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才想做事,都能獲得武丁王的支持。武丁王除了善用各種人才,還向江淮地區推展,發展農業,建立完整的社會分工制度,也因而支持了玉器的復興。

商朝武丁王時期因為貴族間的團結、一致向外,國土居然在武丁執政期間向四方拓展了數倍有餘,攻滅了八十餘個方國,其中戰功彪炳的就有王后婦好,而婦好墓出土的眾多玉器之中,有相當數量是其征戰方國的戰利品,例如那著名的玉鳳明明是山東龍山文化的遺存,可因為是在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就被斷代為商代?似乎有欠專業了吧?

同理,在1985年山西省靈石縣旌介村2號商代墓出土的所謂玉鹿首,wake也認為並非是商朝後期的玉器。

這種玉器與其他材質(可能是木質或銅質)接合的做器,雖然在商代後期出土的刀斧等作為儀仗武器的玉器上有出現過,但似乎沒見過在動物或作為飾品的玉器上使用。倒是在紅山、良渚、龍山、二里頭等商前的文化中,時有見到這種插榫玉器。

另外,本件鼻樑上那四邊向內凹類似菱形的紋飾是個重點,老實說,wake不知此紋飾的名稱。紅山文化那隻著名的C型龍,其鼻樑上與下顎也各有一枚相似的紋飾,但其中填以多道交叉平行陰線的網格紋,有人稱其為雷紋。但商代青銅器上經常出現的類似回字的連續紋飾,也被各專家學者稱為雷紋,說這種連續方型的回紋比較像打雷時的閃電形狀。那本件鼻樑上的紋飾究竟是代表甚麼?

我們可以觀察到,本件的這四邊內凹的菱形與紅山文化那著名的C型龍鼻樑上的菱形內填網格紋的紋飾近似,如果將網格紋去除,不就是同一紋飾?

過去wake曾經認為網格紋其實是龍鱗的簡易版,而元明清的瓷器、玉器上也時有出現使用網格紋來代表龍紋的。若真如此,那這四邊內凹的菱形紋飾,就可能是商代以前另一種形式的龍鱗紋,與盾形紋飾的意義相同,代表著神龍的靈異。

所以,wake認為,有鱗紋的必然是龍,不會是鹿。

況且,商朝後期已經出現眾多全身的圓雕動物、神獸,根本用不到與其他材質榫卯結合,組成一個複合材質的器物。全身型態的鹿對於商朝的玉工而言,根本算不上是甚麼問題,也不會只做個龍頭而已。

而本件卻又比本文前段那件龍頭紋飾工藝來得更加古樸,眼部、鼻吻部做工更接近商前文化的手法。

本件鼻長嘴闊與鹿吻部不相符。且眼睛是在頭部的前面,而鹿眼則是長在頭部兩側。

因此,wake斷此件為龍頭,前段那件和山西考古所的那一件也應該是龍頭。

DSC05626.JPG

DSC05627.JPG

DSC05628.JPG

本件的型態,有可能是祭祀儀式中某一個神器的頭部,例如神龍的小型雕像。其重要性必然較我們認知還要來得重。

長*寬*高:3.61.13.2cm

13g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