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1.jpg

戰國鏤雕雙龍珩。和闐玉,推測原來可能是青玉,受金屬離子沁入,呈現褐色,一半的器表受沁較重,表皮呈灰皮現象。本件採用戰國中、後期對稱的型態,左右紋飾完全一致,上緣使用傳承自良渚文化的介字紋作上端的吊孔,且向兩旁、向整個下緣延伸出繁複的雲氣紋,使雲氣能整體貫通,包覆龍身。兩側龍頭上仰,鼻上捲,張開大嘴顯露上下獠牙,棗形眼,變形羽紋耳,腮毛間隔頭部與頸部,這是戰國中後期較精緻的螭龍螭虎必有的手法,龍身佈滿雲氣紋與穀紋結合的紋飾。因為本件設計、雕琢精美,可作為組珮最上方的珩,也可單獨配戴。

02.jpg

本件較厚,故玉師傅也把龍設計雕琢得較豐滿浮凸些。

從龍耳、外框的雲氣紋上共出現四枚像是飛刀狀的變形羽紋,這種羽紋傳承自商代,歷經了千年不衰,只是形狀歷朝歷代一直在改變。這種紋飾在後代是不會仿製的。

04.jpg

龍身上配合雲氣紋流轉而出現的這種疊在一起的勾捲穀紋,似乎沒見過在其他玉器上出現過。

05.jpg

06.jpg

兩面紋飾也相同。

07.jpg

本件中間的雲氣紋上有兩個小圓圈,是代表兩隻相對的小龍紋,這種部分雲氣借以變形成小龍的借用手法也是傳承自商代,商代的青銅器上往往借用很多的雲紋組合成饕餮紋。西周昭穆時期的片狀器也採用當時的變形羽紋,用來代表翅膀、手腳等肢體部位。一紋飾代表多種意義及用途的作法,自商周傳到漢代,歷時約一千五、六百年,就跟當時的文字借用是一樣的。

10.jpg

11.jpg

12.jpg

灰皮與透明的過度區塊表面質地非常接近,完全沒有酸蝕或不自然的做舊痕跡,是受金屬離子長時間、慢慢地侵入而慢慢質變的。強光下灰皮的部位仍可透光,這是用酸蝕作舊成灰皮無法作到的效果。

IMG_3335.JPG

13.jpg

或許有的格友會覺得這件玉珩有些似曾相識?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二號墓曾出土過一件戰國晚期「玉鏤空龍紋珮」,目前收藏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如下圖。

镂空龙纹佩 战国晚期 安徽长丰杨公2号楚墓出土.jpg

長*寬*厚:13.6*7.7*0.3厘米

09.jpg

兩件主體形式與外緣紋飾基本相同,差的是龍體上的紋飾。安徽省長豐縣楊公二號墓出土的那一件,身體上雕琢的是較細密的三角勾連穀紋,本件龍身上雕琢的是有些像雲氣紋的勾連穀紋,本件長寬較小些,但比較厚。也因為本件較厚,故龍體邊緣並未採用內斜的邊廓紋,與楊公墓出土的那件不同。

可能有些格友又要喊「高仿品」了?但格友看了這件的沁色、風化、雕工之後,仍然認為是高仿品嗎?

Wake認為,古代相仿的玉器不少,主要是玉師傅在片開一大塊玉石時,一定不只片出一塊,尤其像這件的大小,原石應該個頭也不小,一片一片地切,至少也有十片、八片。後面設計紋樣時,必然會因原石形狀而設計成類似的形制及紋樣。甚至於,或許是受王室的命令,要雕琢出一套相類似的玉器也不無可能,有的要成套的收藏,有的就賞賜功臣或做外交的饋贈寶物。

所以,別像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只要有與某博物館收藏類似的玉器,必然喊是高仿的,因為真的在博物館裡,外面的都是照著博物館裡那一件仿的,根本不管那些玉器的紋飾、工藝、風化等實際狀態,這樣他們就沒風險了,依舊做他們的專家。

本件的沁色與楊公墓出土的那批玉器也不相同,應該不是出在同坑或附近的坑口。但本件展現出來的風格仍然相當大氣,必然是帝王家的藏品。Wake曾經在別的文章中有提過,這批玉器,應該是戰國後期楚國遷都壽春前後,楚國王室製作的最後一批精美的玉器了。

長*寬*高:12.1*7.4*0.6CM

81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ake 的頭像
    wake

    千秋古玉 五百主人 幾世輪迴 璀璨依舊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