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青白玉魚形香囊。和闐青白玉,玉質油潤。先片出魚形薄胚,再分別雕琢出嘴、眼、鰭、尾。背脊與魚肚中間,分別穿孔,再在魚身側面打出14個小孔,以便通氣透香,上下孔洞再運用類似鼻煙壺掏堂的手法,將魚身中間掏出一個約是1*1*0.4公分的空間,以容納香物。本器雖用陰線琢出輔助紋飾,但整體打磨精緻,觸體感覺細膩,可能是貼身的香囊。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內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
古代的香囊是用來提神的,也有用香料來做的,因其香適合很多人的喜歡,後逐步改為純香料。
富貴人家的香囊用綢緞裁剪各式的動物或吉祥圖樣,再細細刺繡出精彩美麗的圖案。一般百姓則沒這講究,只有用碎布縫成一個扁形的小袋子。香囊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術品。
總之,香囊在我國是流傳久遠,有其文化傳承。台灣二、三十年以前,端午節前熱鬧的路口都會有人兜賣香包、香囊,非常流行,也很精美,常常讓人忍不住買他一件,回去討討小孩歡心。可現今社會變遷,這香囊也大都成了機械製品,少了手工細縫的溫度,香精香味撲鼻,端午節似乎也僅在南門市場這些有老人家進出的地方才能得見。至於平日女士們的香事,保守的那自然是在耳際、手腕沾點香水,若隱若現。張揚的就向上一噴,再兜頭罩下,非要搞個人走香氛仍繞室三分鐘才表示她來過。至於提神樂己的香囊,早已在台灣失了蹤影。
本件為玉做的香囊,其內容量不多,且上下穿孔小,不大可能用絲綢裹著香料包個小包塞進去。比較可能的用法是將絲綢先剪成小條,加以燻香,再一小條一小條的塞進玉魚中,上下一穿,上面做個套頸的掛繩,下面做串流蘇,既可綁在腰際,亦可貼身配戴胸前,應該是明清富貴人家的小姐貼身之物。
長*寬*高:4.9*0.6*2.0cm
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