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05-13_213634.jpg

我們再看看上圖西漢初年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

2019-05-13_213658.jpg

這件是有明確出土紀錄西漢初年的玉舞人,而南越王是承續秦代南征大將趙陀的遺產,會不會這些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是戰國時代留下來的呢?

因為漢代初立,南越王自立為王,經數代與漢宗室分庭抗禮,最終還是自撤王位,歸順漢朝。那麼,南越王處於嶺南,又在備戰與北方的漢朝對抗,他們如何取得和闐玉原料的?南越原為蠻荒之地,哪來技藝高超的玉師傅為其製作那麼多精美的玉器?wake自始就對南越王墓出土如此多的精緻絕美玉器持懷疑態度,南越王根本沒有此能耐與實力製作這些超越戰國各國水準的玉器。當然,wake曾在其他文章提到,wake認為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可能是第二次戰國時代之初,胡亥即位,張楚國起義推翻秦朝,為了讓地處更南方的秦朝五十萬大軍按兵不動,不要聽從秦二世要求其回救朝廷,而由原戰國時代的楚國王室動用遺留下來精美玉器賄絡了趙陀,讓五十萬大軍停駐在嶺南不動。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可能就是趙氏被賄絡不回救秦朝的那批玉器。

不論南越王墓出土的是戰國玉器?還是西漢初年的玉器?最起碼是有明確出土紀錄漢代最早出土的玉舞人吧?大家與前四件玉舞人比對一下,有何差異?

所謂翹袖的袖子,是一體直貫,末端呈喇叭型,與前四件先是粗袖一截,再連接細袖一截有明顯的差異。照常理說,粗袖一貫是原型,但舞動時會過於龐大粗重,影響舞姿,由舞人手肘處的絞繩紋就可看出,這種一貫的粗袖是有相當重量的。而粗一截接細一截的袖子,應是後來為了舞蹈方便甩袖而改良的形式,如同後代的水袖,重量輕了很多。既然是流傳數百年的舞蹈傳統,漢朝大一統後國力大增,自然會對一些傳統更加精緻化。此故,wake認為前四件所謂的「戰國玉舞人」的服裝應晚於南越王墓玉舞人。

二是舞人的髮式。漢代非常講究髮式,仕女的髮式多樣,但戰國時代楚國仕女的髮式則較為單純,如是成年或嫁為人婦的仕女,才結髮髻,當然髮髻的樣式也有多種,可是基本上是綁縛頭髮成一團,只是這一團髮髻長得有的圓、有的長罷了。而戰國時代楚國未嫁人的女孩基本不會綁縛髮髻,髮式較為輕便,瀏海、清湯掛麵的平板直溜髮形是常用的髮式,尤其在南方溫暖的楚國更是流行。不論是結髮髻或是清湯掛麵,這與前四件所謂「戰國玉舞人」又是明顯不同。前言已經提到,前四件玉舞人的髮式與服裝,與古代日本自東漢末年自吳國引進的「吳服」式樣相同,wake仍認為前四件是漢代的髮式、服裝。

三是腰身。南越王墓出土玉舞人的腰身合理且略為粗大,不像前四件所謂「戰國玉舞人」不合理的細腰,但孰先孰後呢?起碼,我們從其他實物可確定,漢代確實是喜好仕女細腰的。那西漢初年的南越王墓玉舞人的粗腰,就值得我們談談這「細腰」的來龍去脈了。

或許,中國近代專家除了接受盜墓賊的謊言,把出土的漢代玉器誤判為戰國周天子的玉器之外。也可能因為長期中國學者專家以為「細腰」這元素是楚靈王所好,故誤認為春秋戰國的楚國仕女應該都是流行細腰的。

現在的問題,就是戰國時期的仕女審美觀有「細腰」這一項嗎?楚靈王真的喜好細腰美女嗎?

一般人會說,「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有必要質疑嗎?現在,不只是wake提出質疑,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在學術上做研究,認為這楚女細腰是有問題的。所以,還真要好好的質疑一下。

我們查閱古籍,「楚王好細腰」一事確實曾記載於古籍中,其中有兩篇較具體詳細。

其一,《戰國策》《威王問於莫敖子華》篇記載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翻成白話說,從前楚靈王喜歡士有細腰。楚靈王的大臣知道楚靈王有此癖好,為了爭取楚靈王的好感,每天只吃一餐來縮小腰圍,穿衣前都要屏息收腹,再用腰帶緊緊束縛,弄得必須扶著牆壁才能慢慢地起身。到了第二年,滿朝大官重臣的臉色都呈黑色了。

其二,《墨子,兼愛下》載錄:「昔荊靈王好小要,當靈王之身,荊國之士飯不逾乎一,固據而後興,扶垣而後行。而靈王說之,未逾於世,而民可移也」。白話也就是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靈王在世時,楚國的士人每天吃飯不超過一餐,必須用力把持著固定的東西後才能站起來,扶著牆壁才能走路。因為靈王喜歡,沒過多久,民間的風氣也開始轉移。

由這兩則較詳細的描述,似乎楚靈王真是這細腰之風的肇始者。

但是,我們看這兩則記錄,均是在後代成書的。《戰國策》的作者不明,可能是西漢某些專家學者的一些論述,被西漢末年的劉向彙編成冊而成書,距離楚靈王在世已有五百餘年,顯然這些論述是道聽途說而已。而《墨子》更是歷代後人補遺之作,也沒有明確的成書之時,所以明顯也是道聽之言。但從這兩著作所言判斷,這追求細腰之美的風氣,恐在西漢即已盛行了,才會在漢代屢被提及,這與實際出土之物吻合。

但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兩則文中並未曾提及楚靈王喜好的是仕女的細腰,卻明確提到的是楚靈王喜好的是「士」的細腰,然後讓大臣知道了也爭先仿效「士」的細腰來爭寵,進而民間也跟了風。這怎麼回事?這順序先是「士」因楚靈王所好而「細腰」,再來是朝臣知悉這項楚靈王的愛好而仿效細腰,進而傳到民間,才蔚為風尚,這順序非常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所謂「士」,可不是仕女,在戰漢時期能稱為「士」的必是讀書人、勇武之士,也可是軍士、武士,而春秋戰國時代的名士大都是文武兼備的全才。那楚靈王好這男士細腰不是很奇怪嗎?這問題容後再議。

再來,我們找找春秋戰國時代的文章有無提及此事的?說也奇怪,春秋、戰國留存後世的楚國文獻極少,能找到與此有關的其他國家相關文獻也不多,可我們仍從《韓非子,二柄》見到「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說的是越王勇猛好鬥,而越國人跟著不怕死;楚靈王喜好細腰,楚國人就自動餓肚子以求細腰。

這句話裡是一種對比的反諷手法,也是韓非自己首創的一種文體辯難體。所以,這句話應該確實是韓非所說的。但是,韓非在戰國期間出頭立論已經是西元前250~233年左右,距離楚靈王執政的西元前541~529年,晚了快300年。所以,這又是一次道聽之言的引用罷了。

但這邊我們必須注意這裡的細腰對象皆是「國人」,沒提到仕女。

而成書於魏晉南北朝的《後漢書,馬廖傳》卻寫成「傳曰: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韓非的「國中多餓人」卻變成「宮中多餓死」了,專指男性的關鍵字「士」也不見了,逐漸把國內跟風飢餓的男人轉指宮中餓死的女人。後來成書時間在漢後,但無法確定是否真為管仲所言的《管子》七篇:「楚王好小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已直接言明楚王喜好的是細腰美人,這也變成我們今天一般人的認知了。

所以,楚靈王的好細腰原是由士及官及民,經過數百年的道聽塗說再委以名家之口,成就了「楚靈王好細腰的女子」眾口鑠金的「事實」。這離譜的轉變不是就像那盜墓者的抬價謊言,使有識者誤入歧途?也造成近百年各路專家學者以訛傳訛,還依據發展論述的可笑現象。

楚國文獻中是否有提到「楚靈王好細腰的女子」?

近代有人引「美要眇兮宜修」此句出自九歌的詩詞,想藉楚國知名諫士屈原的名頭來做「楚王好細腰」的文章。說「美要眇兮宜修」此話的意思是「美人的腰要細,才好打扮精緻」?我的老天爺!這也太會掰了吧?

我們要破除這些斷章取義的最好辦法就是觀察全文。全文是祭祀湘君的詩歌,屈原以湘夫人的語氣書寫,寫她久盼湘君不來而產生的思念和怨傷之情。

全詩可分四段,第一段的前兩句就是「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詩詞前兩句白話是「湘君啊你猶豫不走。因誰停留在水中的沙洲?為你打扮好美麗的容顏,我在急流中駕起桂舟。」所以跟細腰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其它後段我們就不研究了。顯然這又是一次想入「楚靈王好仕女細腰」之罪的陷罪文。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