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427.JPG

明代青白玉佛坐像三尊。和闐青白玉,三尊玉質非常接近,且器表均或多或少受到金屬鏽沁擾,或許曾經與銅鐵器一起入土過。三尊佛雕工近似,髮髻飽滿,螺髮滿布,髮像莊嚴,高額挺鼻,雙眼微閉,坦右肩,僅著僧祉支(袈裟中衣),跏趺坐,這些部位的表現手法一致,有差異的是三座佛像手勢與寶座的型態。上圖中左側佛像的手勢為右手向前向下垂伸,此為「觸地印」,又稱「降魔印」,中間及圖右側的二尊佛像手勢為「禪定印」,雙手交疊,左掌置於右掌下,拇指相接。三尊佛像的寶座形式均不相同,上半截均為仰蓮座,下半截則或為覆蓮座,或為梯形台。此三尊佛的頸部較短,佛的手部略為大些,應為明代佛造像的手法。

DSC05428.JPG

一般藏傳佛像似乎較多坦右肩的佛造像,但本三尊佛像面相較為豐腴,體軀較為圓厚,應為漢傳佛教佛造像。

自古就有傳說,一般人發心造佛像,能得種種福報,滅種種罪惡,不生邊地,亦不投生下賤貧窮,且永不墮入三惡道苦報,常生人天,受勝妙樂。這也就是自古以來那麼多人發心造像的原因,總想著未來能過上好日子。

DSC05429.JPG

DSC05430.JPG

DSC05431.JPG

DSC05432.JPG

DSC05433.JPG

DSC05434.JPG

DSC05435.JPG

DSC05436.JPG

DSC05437.JPG

DSC05438.JPG

DSC05439.JPG

DSC05440.JPG

DSC05441.JPG

DSC05442.JPG

DSC05443.JPG

DSC05444.JPG

DSC05445.JPG

DSC05446.JPG

佛造像有一定的儀軌,雕刻師傅造像前必須茹素淨身之外,還要誦念佛經多遍,以虔誠的心念為之,且佛像尺寸、比例、開面、寬窄均有定數,不得任意變動。

「造像度量經」所說:「度量不準像,正神不受寓,反別邪魔鬼,為所依而住,駁善助不祥,任意縱其欲」。所以,一般人請神佛,務必注意佛像是否合度?也就是說,大家經常在寺廟中眼見佛像,佛像的儀態應該深植心中,若是一眼看去有不合眼的感覺,或無法生出莊嚴慈悲之感,最好要慎之。

DSC05447.JPG

DSC05448.JPG

DSC05449.JPG

DSC05450.JPG

DSC05451.JPG

DSC05452.JPG

DSC05453.JPG

DSC05454.JPG

三座佛像一起,會想到「縱三世佛」與「橫三世佛」。

縱三世佛又名豎三世佛,是以時間之流呈現過去、現在、未來的三尊佛,分別為過去燃燈佛(或迦葉佛)、現在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象徵佛與佛之間的授記,願願相承。三尊供奉於一堂時,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其左側為燃燈佛,右側為彌勒佛。

橫三世佛又稱「三方佛」,以空間方位呈現東方、中央、西方世界的三尊佛:由釋迦牟尼佛居中,住持婆娑世界;其左側為藥師佛,住持東方淨瑠璃世界;右側為阿彌陀佛,住持西方極樂世界。

三佛的造像特點,是身軀比例相等,結跏趺坐,僅以手印作為區隔。有時藏傳佛像的三佛造像,會把中間佛造得(或畫得)稍稍大些,但不會如本三件大小差異如此明顯。而且本三佛的手勢與寶座形式不同,這應不合三佛儀軌。

所以,本三尊佛像,雖然用玉質料相近,且出於同一位玉師傅之手,但應該是分別在不同場地接受信眾頂禮膜拜。能有如此實力以玉造出三佛像的,不是名剎大寺,恐怕也只有皇室貴冑了。

中間佛:高*寬*厚:16.87.65.7cm

        728g      

左佛:高*寬*厚:12.56.23.8cm

            351g

右佛:高*寬*厚:12.25.74.0cm

            290g

 

 

 

 

 

 

 

 

 

arrow
arrow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