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元明白玉龍頭帶勾。和闐白玉,受鐵沁,部分器表有沁蝕斑塊,亦有部分鐵離子沿著玉理中的微間隙沁入。全器除以龍頭作為勾首,背部一圓紐可繫帶之外,無其他紋飾。本件龍頭鉤首,頭面平長,向鼻吻略為收尖。龍演圓凸向前,如同蝦眼。火焰眉,蒜頭鼻,上唇上方長鬚飄向耳邊。嘴平直,未張口露齒。龍角粗壯,分岔後伸。元明玉帶鉤大都經過研磨,但只是一般拋光,並不講究光澤度與精緻度。全器厚重且長,若真作為穿著之帶勾,有些誇張,可能為達官貴冑餽贈之務。


神獸的火焰眉表現方式,在唐代就已風行,至清代仍有沿用。

經過時間慢慢沁入玉理的鐵離子,所呈現的紅色自然條紋,也頗有味道。

這種鐵沁較重之處,已讓玉器表面水分逸散,往灰皮的狀態演化。








明中期起至清代,玉帶鉤的龍首較寬而短,呈方斗形,頭面稍微隆起,張嘴露齒,頸部較窄。鉤體長條形,鉤身常常會浮雕一螭龍,寓意帶子上朝,滿滿的封建思想。龍嘴越張越大,龍首與勾身的間距越來越小,是清代中期的風格,且製作、打磨、拋光等方面都是頗為講究。
本件這規格比較像是元代到明代前期的做工,粗獷而大氣。
長*寬*高:20.6*4.7*3.0cm
316g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