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白仔兒玉布袋和尚。和闐白色仔兒玉,中間有數道水波紋,腳底有些許金黃皮色殘留,上手沉。布袋和尚圓臉光頭大耳,眼鼻口亦皆渾圓,跣足,渾圓的大肚腩,再背個布袋,自明代以後幾乎已成為布袋和尚的常態形象。布袋和尚頭後有一對牛鼻穿,可穿繩隨身佩帶。
本件布袋和尚頭大無頸,似為明代造像。但手腳比例尚為合理,雕工精緻,轉折處收工乾淨,地子打磨平滑,衣袂、布袋均雕琢平滑自然,應為清代前中期的做工。
近代有些布袋和尚的造像,把那布袋雕琢得鼓鼓飽滿,顯然是不知布袋和尚的來歷與傳說。本件布袋和尚的布袋,倒像一件隨意披肩的一塊布,符合契此和尚遊街化緣的樣貌。
本件布袋和尚雖然顯得處處渾圓喜氣,但正面視之卻又不失莊嚴,顯然玉師傅能掌握布袋和尚為彌勒佛化身此一流傳千百年的傳說。
下面節錄維基百科有關布袋和尚的說明。
《宋高僧傳》最早記載契此生平,說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恆,寢臥隨處。」常常用杖負布袋進入街市。到市場上乞食,醯醬魚葅皆入口,又分少許食物放入布袋中。曾於雪中臥而身上無雪,眾人皆奇。
後梁明州評事蔣宗霸常與契此交遊,拜之為師。隨之雲遊三年,一日兩人共浴長汀溪中,宗霸看見契此背上有四目。
據傳後梁貞明三年(917年)三月,契此圓寂前留一偈語:
“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
因此契此即為彌勒菩薩化身的說法便廣為流傳。他圓寂後不久,有人在別州看見他仍背著布袋到處走。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來的型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示佛法的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有一顆包容別人的心。
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思,而受民間信仰的人視之為財神供養奉行,一般商家如彩券行、餐廳等,也會在店鋪裡供其塑像。
在日本,日本人以布袋為七福神之一。
腳底仍留有些許金黃皮色的沁色,故為仔兒玉。
布袋和尚千年來為庶民所崇拜,可能因為其走下雲端,與市井小民為伍,混雜在街肆裡,能為人帶來福氣,歷久不衰。本件為三、四百年前先民信仰的見證。
高*寬*厚:4.5*3.2*2.4cm
5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