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青玉龍首螭鳳紋玉帶勾。器型小頭大肚,像是把頭向左後方扭轉過來的中國傳統樂器琵琶。和闐青玉質,玉質溫潤,反映著柔和的蠟狀光澤。器腹表面有變質褐色斑塊,略有台階現象。全器紋飾均為戰國楚式風格,尤其其中的簡式鳳紋和小螭龍紋,更是楚式風格之代表。
戰國青玉龍首螭鳳紋玉帶勾。器型小頭大肚,像是把頭向左後方扭轉過來的中國傳統樂器琵琶。和闐青玉質,玉質溫潤,反映著柔和的蠟狀光澤。器腹表面有變質褐色斑塊,略有台階現象。全器紋飾均為戰國楚式風格,尤其其中的簡式鳳紋和小螭龍紋,更是楚式風格之代表。
西漢白玉龍鳳紋鏤雕璧,內外兩圈廓紋,中間鏤雕首尾相銜接之龍鳳紋各一,兩面紋飾一致。白玉質,大部份受鐵沁,質變厲害處已白化。螭龍眼上頭骨突尖,棗型眼,斧型上下顎,開口處露牙。雙角向後彎曲,長鬃後捲,自耳後以陰紋向下琢出仙花,胸前捲起二撮羽毛。胸背部似突然倒轉,前足向後攀附於內圈廓紋上。至腹部又轉正,後足踩扣於自身尾巴轉化之雲紋之上,此為西漢習用之多視角轉動手法,讓看的人感到動物之靈動。鳳冠羽上捲,鬃毛後飄,足抓踏於自身臀部,尾翼分出多項羽紋。
春秋後期青黃玉虺龍紋三聯珩組瑗。三件珩組成一件聯瑗,全器滿飾虺龍紋,均有斜坡廓紋,局部質變為褐色沁,質地非常堅硬。三件均琢有穿孔,若繫上絲線或金線,則可連結成聯瑗。三件兩端內外側均有稜脊,外刺四稜脊分別表示鼻頭、眉骨、頭脊、角,內側三棱脊分別表示龍舌、下巴、鬍鬚。
西漢白玉褐沁臥馬一對。平吻,張口露齒作嘶鳴狀,棗形眼,耳後掠,自頂起至頸後留有一道短鬃毛。趴臥狀,右前腿支立似要站起來,身軀無紋飾。尾巴呈方型長條狀,尾巴根部高聳。整體令人覺得頗具動感,且有戰馬的精神。此二器不大,但能充分掌握動感與精神,此為西漢前中期玉器靈動、有神的特色。
西漢白玉英雄勾連紋套件,主體為套環,環外壁以陰線琢勾連紋,較特別的是套桓上緣以高浮雕方式琢一鷹紋,後兩側再以圓雕方式雕琢二隻小熊,取其諧音「鷹熊」寓意擁有者為「英雄」。通器受朱砂沁,多處白化。乍看來像「扳指」,實計上其內徑3.2公分、自器下緣至鷹的尾翼上緣達5公分來看,不大可能作為射箭護手指的「扳指」。另一種可能就是用在其他有木柄的兵器上作裝飾,如槍、戟、戈之類,這樣「英雄」的武器上有鷹熊玉飾,就速配得沒話說了。
清仔玉藏式四臂觀世音菩薩像。乾隆期作工,藏傳形式,笑眼閉垂,四臂各打手印,天衣纏臂至肩後上飄,趺坐蓮台。背光邊緣以陰線琢卷雲紋。本器為高浮雕作法,略厚,故除了可作隨身掛繫,亦可作置於案上膜拜。正面部份區域人工燻紅,以現古意,此為乾隆前、中期的常見特徵,因為當時乾隆尚古,對一般走奇巧形態的玉器很不以為然。故玉工自然需投其所好。
西漢青玉螭虎流匜。本器螭虎頭做流之裝飾,器腹兩側琢雲氣紋,亦可作螭虎的羽翅紋,流相對的另一端則琢渦卷紋向下延伸之雲氣紋或尾羽紋。器下琢有圈足,以求器物擱置時之穩定。全器器壁甚薄,在漢器幾乎不見此種作工。圈足與器薄,應係仿用西亞金銀器之設計。青玉質偏黃,器表已均勻出現灰皮質變。全器紋飾粗獷,器型與漢朝容器的平衡感大不相同,似未見同型玉器。
宋金青玉鳳座水滴。和闐青玉質,本器多處紅沁,雖有少部份器表質變,但全器仍通透光亮。上部為杯型,可盛水,前緣作一下勾流口,杯身琢有卷雲陰線紋。下部以鳳鳥為座,鳳鳥尾部似乎化為上部之杯子。鳳鳥頭型似鳩,勾喙、棗形眼、彎眉突崚;頸兩側、胸前均琢有浮凸卷雲紋;翅膀前半琢短羽陰線,後半則琢浮凸之長羽翅紋。後部琢一圓環扣在方框之上。細陰線中似填有金泥,可能是前主希增其貴氣。
明代白玉鶴鹿同春牌飾。長牌形構圖上端雕琢一鶴,頭向右展翅向下盤旋狀;下端則雕琢一昂首闊步的鹿,一付神氣模樣。周邊為一寬框邊,內面則以糾結纏繞的樹枝技巧地作成網底,上半部為松葉,呈車輪狀,下半部則為大片葉子,倒似為桃葉。全器多處蛀蝕。本器由上鶴下獸〈鹿也是種祥獸〉之諧音,原定其名為「賀壽牌」,惟格友jingle建議改為「鶴鹿同春」,確實高雅很多,故用之。賀壽為其寓意。
商黃玉羽紋鳥珮。眼圓凸,嘴微張,頭部無其他紋飾,倒有點兒紅山簡約的味道。體兩側以減地手法,突出陽紋之羽毛紋。全器打磨細膩,通體油亮,應為黃色仔兒玉,有少量鐵紅沁斑。器背部穿孔至底部,作佩繫之用。
西漢青玉螭龍紋劍衛。螭龍濃眉、平吻、張口露牙,筒形耳後掠,腦後生一角向後卷曲。為能讓身軀呈現盤踞彎轉的靈動感,故四肢右前左後,以取得彎曲度。螭龍穿梭雲氣中,以示其神靈。全器受黃褐色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