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白玉異獸。漢代動物、神獸型態甚多,此器為所見少數較為溫馴之一。各部位比例勻稱、打磨精緻,維持西漢四足支撐身軀、胸腹離地,緩步前行的動態。兩耳後掠,成高度警覺狀。西漢神獸中一般均是頭上有角、背上有翼,肩腿大關節處有火焰紋,但本器全無,故不好定其名為神獸。可說牠是狗?好像又沒這麼平凡。
- Oct 29 Sat 2016 11:32
西漢白玉異獸
- Oct 29 Sat 2016 11:15
西漢白玉天祿
西漢白玉天祿。倒八眉壓得眼睛似乎有些哀怨,張嘴吻略長,頭頂長一角,小耳。肩後生翅膀一對,四足跟處長一後伸之爪,較不常見。尾部卷曲,近端末處分岔如同楚文化之仙花,形成的孔洞亦可穿繩繫珮。底部打磨精細,無毛刺現象。玉質甚佳,較未受沁擾。
- Oct 23 Sun 2016 20:03
文化期青玉蹲坐小神人
- Oct 23 Sun 2016 19:42
宋元青白玉佛坐像
宋元青白玉佛坐像。佛穿天衣,雙手結定印,雙足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和闐青白玉質,玉質潤透,全器表面多處玉紋透紅色,但凹槽、陰線處並無此種顏色,故應非染色,而是前手同好時時盤摩所致。此種現象在宋器上時有見到,現代同好稱此現象為「宋紅」,據說係因宋人尚古好玉,常常將玉器取出盤摩,玉紋、較脆弱處及含鐵高處,因手熱而氧化形成。
- Oct 23 Sun 2016 19:00
元代白玉佛坐像
元代白玉佛坐像。和闐白色仔兒玉質,玉質溫潤柔滑,略有黃褐沁。法容莊嚴,頭部背光,背倚祥雲,天衣摺袂自然,雙手結定印捧缽,雙足結跏趺坐。佛頂背光鑽有繫孔,可穿絲繩隨身佩帶,器型小巧亦可用手持握,亦可置於小神龕膜拜,應為貴族常年在外奔波之護身保祐的神明。
- Oct 17 Mon 2016 19:49
青白玉龍鈕罐
青白玉龍鈕罐。本器分罐體與罐蓋二部份,主體紋飾為兩隻半的龍,罐體一側以圓雕手法雕出一龍前半身,另一側亦以圓雕手法雕出一龍四足攀附於罐壁上。蓋紐亦以圓雕琢出一螭龍,翻轉盤踞於頂,全器主體紋飾以立雕手法雕出栩栩如生的猛龍。器璧另琢有三圈雲氣紋及饕餮紋作為輔飾,亦極為工整,較粗的紋飾中間會打磨略為凹陷,凸浮的圓點也打磨得圓凸。而器側的饕餮紋將吻鼻部、口牙均雕琢出來。本器紋飾精美,型態比較像是罐,故以罐名之。但實與前一篇的「青玉鳳紐卮」極為相似,只不過體型更粗圓而已。
- Oct 17 Mon 2016 18:04
青玉鳳鈕卮
青玉鳳鈕卮。本器分卮體與蓋二部份。本氣紋飾滿鋪器表,且有多項紋飾幾近立雕,主體紋飾蓋頂圓雕一鳳,卮體把手上雕一熊,與把手相對的卮體另一端雕一朱雀,足扣抓一螭虎。蓋壁與卮壁淺浮雕雲氣紋與勾連穀紋。戰漢時期的重要紋飾均已鋪陳在本器上,精雕細琢,精氣神十足,已出土玉器雖有類似的紋飾,但都不能與本器比肩。無法判斷是否為實用器, 而且本器的蓋與西漢的卮蓋略有差異,先以卮來訂名。
- Oct 17 Mon 2016 16:59
宋代白玉饕餮紋小盒
- Oct 13 Thu 2016 14:54
西漢白玉攀螭饕餮紋觥
西漢白玉攀螭饕餮紋觥。全器以整塊白玉,掏空中間,再雕刻西漢當代的玉器元素。器左以壓地手法雕出二相對虺龍紋,但合看又成饕餮紋,這算是古代的設計感吧?。器耳由器尾向後伸出一龍頭,在下巴處吐出龍涎,再向內彎轉型成,此造型仿自青銅器的元素。全器大部分表面均已質變白化,少部分仍維持原白玉的玉質,溫潤潔白,玉質甚佳。
- Oct 09 Sun 2016 13:18
戰國青玉饕餮紋韘型珮二只
- Oct 09 Sun 2016 13:00
西漢青玉螭踏熊紋韘形珮
西漢青玉螭踏熊紋韘形珮。本器雖稱為韘形珮,但上半部的螭與熊,已成為主角,韘反而淪為配角,僅僅剩陰線雲紋作為裝飾,為過渡至西漢中期之風格。器表大部份有風化初期灰皮之現象,玉理結晶明顯。和闐青玉質。
- Oct 09 Sun 2016 12:38
西漢青玉鳳紋韘形珮
- Oct 09 Sun 2016 11:46
西漢白玉四靈韘形珮
西漢白玉四靈韘形珮。本器器型為韘,一面浮凸,一面凹陷。本器正面雕琢有五種神靈獸,分別為螭龍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獸(或稱四神獸)。為白色仔兒玉,質堅硬,部分器表受鐵沁。本器為佩掛飾或手把件。
- Oct 09 Sun 2016 11:08
宋代白玉螭龍紋環
- Oct 09 Sun 2016 10:32
戰國白玉絞繩紋雙環珮。
戰國白玉絞繩紋雙環珮。 [ 絞繩紋 ] 為戰國中期發展出來,流行至西漢,可能是太耗費工夫,且失敗率偏高,之後即漸沒落。宋後雖也有玉工嘗試復古,但倒底工序太繁複,已無法像戰國西漢玉工,可窮數年、數十年的光陰來成就一只玉器,故 [ 絞繩紋 ] 只有在戰國至西漢中期之間的玉器上,才能得見如此精緻的工夫。本器較特別的是全器均以 [ 絞繩紋 ] 為飾,別無其他紋飾。過去市面上只有一次見過類似玉器,但不如本器之紋飾工整、細緻。本器為隨身珮飾或是組珮中重要的一塊。
- Oct 09 Sun 2016 09:50
戰國青黃玉虺龍紋環
戰國青黃玉虺龍紋環,圓弧面淺浮雕三排紋飾,兩側均為虺龍紋,中間一排為兩兩相對之三角雲紋。但虺龍紋,一排為四組兩兩相對虺龍頭部紋飾,填以三組兩兩相對之三組三角雲紋;一排為五組兩兩相對之虺龍頭部紋飾,再插入一組兩兩相對之三角雲紋作為填空的調節。內側琢為平面,但此環並不大,應非手環。本器紋飾深刻浮凸,打磨細緻,設計合宜,有種繁複、積累堆飾,又自視貴顯的意味,充分延續了春秋時代的貴族社會風格。
- Sep 07 Wed 2016 10:24
西漢白玉絞繩紋龍形珮
西漢白玉絞繩紋龍形珮。龍張嘴、睜眼、前視,龍身卷成圓圈滿飾絞繩紋,尾部與身體交錯後又於尾端卷回,此為戰國後期與西漢前、中期玉工處理「視覺張力」的標準手法,讓觀賞者眼光一直隨著線條、光影、身形迴轉,不停地游移,擴大了玉器的美好。白玉質,器表受鐵沁略呈鐵紅色,且部份已顯灰皮。本器亦應為珮飾或組珮中的重要部份。
- Sep 07 Wed 2016 09:50
西漢青黃玉絞繩紋龍形對珮
西漢青玉繩紋勾連紋龍珮一對。本對珮形、紋、大小、玉質完全一致,但形式則左右對稱,應為同料、同工,原即設計為對珮。此對珮龍鼻頭上翹後卷,額頭生出尖脊,棗形眼,張嘴露齒,斧形下巴,嘴邊一撮鬚毛,角後掠上卷,腮後琢短陰線表示腮毛,也作為與身體之區隔,此為戰國慣用之手法。龍身為長絞繩紋,尾部滿飾勾連雲紋,尾端勾卷收勢。上手沉,應為和闐青黃玉質,大部份器表已灰皮白化。龍頸部一穿孔,可穿繩配繫,故本對珮為佩飾或為組珮之主要部份。
- Sep 07 Wed 2016 09:14
西漢白玉四靈獸珮組
西漢白玉四靈獸珮組。本組玉器以無飾紋之扁環為框,分蹩在內雕琢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並佐以火燄紋為輔飾,兩面紋飾相同。白玉質,選料嚴謹,幾乎不見釁裂紋,部份器表受沁擾白化,殘留硃砂。原以為是鑲嵌玉飾,但兩面雕琢紋飾一致,並無精粗之分,且形體不像祭器般大,故推測為珮飾。
- Sep 05 Mon 2016 10:53
西漢白玉系璧型螭龍紋轉心對珮
西漢白玉系璧型螭龍紋轉心對珮。此二珮因無法再加續掛載其他玉器,應為單獨佩掛或為組珮最末端之珮。原型應為系璧,璧琢虺龍紋一周,璧心一透雕螭虎、一透雕簡化韘形珮,廓外鏤雕卷草紋以為配繫。此二器較特別處為其中透雕螭虎與簡化韘形珮部份,不但琢磨成薄片,還可轉動,猜測當時設計之目的,除了炫技之外,可能是希望只佩帶他們兩塊,在其主人行走時,就能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音,延續春秋時代的遺緒。全器受鐵沁,部份地方白化、部份地方呈胭脂紅。
- Sep 05 Mon 2016 10:34
白玉勾連紋轉心鳳紋珮
白玉勾連紋轉心鳳紋珮。本器亦為平雕轉心珮,原型為系璧。璧體琢勾連紋一圈,廓外鏤雕夔龍紋以為佩繫,器心透雕一卷軀鳳紋。少部份表面略有白化現象。玉質通透,可見轉心圓槽約挖入二分之一深。此器應是近代的仿作。
- Sep 05 Mon 2016 10:07
清代白玉洗硯牌
清代白玉洗硯牌,琢一老者在松下大石上提筆欲書,而書僮就著山壁邊的清泉,正洗濯硯台。是否即為明清有名的「羲之洗硯牌」?全器打磨極精,山石凹凸有緻,人物比例合理。圖中雖有松樹、大石、山壁、清泉這麼多的元素,但構圖居然不影響兩位人物的表現,玉工的藝術道行可想而知。輪狀松葉之表現手法,先出現在瓷器上,元末明初即已在青花、釉裡紅器上出現,應是玉工模仿自瓷器之手法。
- Sep 05 Mon 2016 09:50
明代白玉帶黑皮歲歲平安牌
明代白玉帶黑皮歲歲平安牌。「歲歲平安」為明、清常見紋飾,由此可見升斗小民在亂世時卑微的希望。主體紋飾為一株成熟的稻禾,結有兩蔟彎垂的稻穗,兩隻併立的鵪鶉互相招呼著看著稻穗。兩邊緣先以片切、再以線割切出各三條間隔,形成各四個棱脊。牌頭鏤刻卷葉紋,以為掛繫。
- Sep 05 Mon 2016 09:37
清白玉留皮雕芝蘭無事珮
- Sep 03 Sat 2016 16:28
西漢青玉鳳紋帶扣組
- Sep 03 Sat 2016 15:49
西漢青玉鳳形帶勾
西漢青玉鳳形帶勾。勾喙、突目、雲形耳,頭部器官略顯誇張;腹部兩側琢翅膀一對,有如二層台階;尾部琢片狀尾翼三片,有如三層台階。各部位邊緣均雕一陰線弦紋,以強化輪廓。 全器多處白化,但仍有玻璃光。
- Sep 02 Fri 2016 14:16
西漢黃玉螭龍紋帶扣
- Sep 02 Fri 2016 13:58
西漢白玉鏤雕雙螭紋帶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