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青黃玉雙龍共身珩.JPG

戰國青玉雙龍共身珩。和闐青玉,部分表皮略有風化現象,一端上緣質變較重,小部分玉質已萎縮失透,且有台階現象。本件為一變形的珩,兩端均雕琢龍頭,但型態不同,一向外側,另一回首。戰國中期的珩大都是對稱、共身、雙龍首向外側的型態,看久了感覺呆板,本件已脫離戰國中期珩的固定型態。本件除了兩側不同型態的龍頭之外,身軀部分基本上分為五道縱向的紋飾,中間再飾以龍足與飛翼。可單獨用作珮飾,亦可作為組配上端的珩來牽頭。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05580.JPG

近代白仔兒玉蕉下吟詩牌。和闐白色仔兒玉,玉質潤澤,色調均勻,一角帶有黃褐色的皮色。圖面雕琢一仕女在庭院湖石、圍欄旁的芭蕉樹下捧書吟詩,字面則在一把靈芝下雕琢「蕉下吟詩」四字。牌頭的龍形呈直線圖案化,為近代延續「紅學」遺緒之作。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6783.jpg

五月19日一大早,趕往坪林樟空子路五號的仙公廟/南山寺,上圖是途中路邊搶照的,正是日出時分。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SC05538.JPG

戰國青玉舞人。和闐青玉,周邊玉質質變白化。本件是戰國時期一位翩翩起舞的舞人。體態豐腴,甩袖折腰,極富動態之美。舞人的眼睛為橄欖型,額頭至鼻頭為同一平面,小嘴微噘。髮式較奇特,左鬢為清湯掛麵,右鬢下緣卻如鴨尾高高翹起,後方又留一小撮即背的長髮。右衽長衣,腰帶縛腹,兩袖旋扭甩向右側,腰腹卻折向左側,衣服上用細陰線琢飾雲氣紋。本件為一組舞人珮其中一件,wake當年購藏了四件,但印象中當時市場上還有數件體態相似的舞人。為何特別提到體態?容在文章最後與大家分享wake又要顛覆一些中國幾千年來,對戰國時期楚國舞人的錯誤觀念。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19-05-13_213634.jpg

我們再看看上圖西漢初年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舞人。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5549.JPG

可為什麼後代人會屢屢提及楚靈王好細腰?他喜好「士人」細腰是為了甚麼?這就要從楚靈王在位十二年間,建了一座離宮叫「章華宮」,宮中有座主建築叫「章華台」說起。為什麼?因為「楚王好細腰」這說法,就是自「章華宮」傳出來的。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_0010.JPG

宋元白仔兒玉天鵝仙花珮。白色仔兒玉,沉手,小部分外緣略帶金黃皮色或是順著淺釁裂紋沁入的金黃色,玉質潤澤。雕琢一鵝回首口啣仙花,做工精緻,上手滑膩。置於案上,可做筆擱,繫繩又可隨身盤摩。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P_20190410_084833.jpg

本次步道行腳的標題是 [磺溪溫泉步道直攻陽明山第二停車場 ],詳細的說是接合了磺溪溫泉步道、龍鳳谷步道群、湖底路、橫嶺古道、湖山里秘徑的一條步道總和,適合春、秋天健行,全長約六公里,雖一路上行,但走走看看倒不覺得太累。尤其越行越高,溫度略降,迎著陽明山的山嵐輕霧,立解燥熱的身心,是條漸入佳境的路線。因為這條路線不常有人走動,故此篇文章是以導覽方式撰寫,讓有興趣的山友做個參考。下圖為本次路線概圖。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0410_095322.jpg

上行階邊的鳶尾花。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1.jpg

四月已近月尾,把這個月的一些遊歷趕快補上,今天介紹的是四月五日前往烏來內洞娃娃谷的一些景致。當天起了一個大早,想趕在人潮之前徜徉山林,一路行來,台北大部分地區都很應節地下著忽大忽小的雨勢,心想今天可能要泡湯了。可是循著南勢溪左岸車過信賢吊橋,發現地面居然是乾的,立馬精神百倍,心中大喊感恩老天爺!上午八時三十分拐進內洞森林遊樂區的停車場,發現整修了三年的遊樂區煥然一新,門口新建了辦公建築和廁所,停車也很方便,內洞勢必重返過去榮光。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5455.JPG

戰漢青玉改件仕女珮。和闐青玉,大部分器表已質變失透,似為玉鐲斷裂後的改件。雕琢一身著華服,長髮過腰,卻光著一雙腳丫子的女子,工藝精湛,琢磨細膩,雖是改件,卻更增藝術性。本件腰部有一前後向的穿孔,頭部與足部亦有對穿孔,除可單獨做珮飾之外,亦可作為腰下組珮牽頭的珩。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SC05629.JPG

東周白玉龍紋琮。和闐白玉,入土後受其他物質影響造成部分器表白化。東周的玉器用玉主流是青玉,似因國之重器為青銅器所主導的審美觀有關。本件玉琮四面紋飾相同,均為兩端龍頭,中間四組雲紋代表共用的身體。龍紋已經簡化,為戰國前期的龍紋表現。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_0018.JPG

西漢白玉龍珮。和闐白仔兒玉,玉質堅硬,輕敲「鏘鏘」有聲,鼻頭有一淺褐色區塊,為玉皮皮色。本件雕琢一勾身騰躍的螭龍,勾鼻,棗形眼,張嘴露齒,嘴上琢有髭毛,頂上兩道向上卷曲的角,頸部用極細陰線琢出仙花,肩下琢一撮毛紋,前爪高高揚起似欲攻擊狀,背上三、四道陰線旁再琢出更細的短毛紋,分岔絞繩尾,後肢之一攀附在尾部上,整體具躍動、兇猛的氣韻。可作組珮中的一件,亦可單獨配戴。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05530.JPG

清代白玉勾連穀紋墨床。和闐白玉,玉質較為潤澤,中間有一斜向釁裂紋,器表多處受到墨染,點點的深褐色不是沁色。器表上方滿琢勾連穀紋,下方光滑無紋飾。為文房用品的墨床,應是清乾隆中期仿古紋飾風氣影響下雕琢的白玉墨床。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遼金白玉秋山爐頂 (1).JPG

元代仔兒玉秋山紋爐頂。和闐仔兒玉,色白帶乳色,有些許條紋狀褐沁,判斷是金屬元素進入表面的釁裂紋中,但經過二十多年之後,現在這些褐沁卻已經消失。本件爐頂以秋山景色作為主題,以鏤雕手法雕琢五隻鹿佇立於柞樹林間,其中三隻回頭眺望,感覺這些鹿都處於高度警戒的氛圍中。鹿的眼睛為三角眼,以三道陰線相交成,鹿頭上的角為板角,作工雖較粗放,但玉師傅卻把鹿的謹慎型態忠實地雕刻了出來。應為元代香爐或丹爐蓋的頂紐。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05553.JPG

西漢白玉人首鳥身。和闐白玉,略有風化現象。本件人首鳥身像在過去從未見到此形象玉器,應為孤品。雕琢一仰首、面貌堂堂、頭頂生一羽翎或是戴著一虛化的豎冠,棗型眼,鼻頭挺直,額頭、鼻樑至鼻頭都在同一層平面上為西漢常用手法。深切一橫為嘴,卷渦耳。攏袖拱手,鳥身,三層長羽翅膀,併足,棒型豎尾。全身無其他飾紋,也無繫孔,應是擺設玉器。但這怪異的造型總有個意義吧?況且他的神情、動作,應該有故事吧?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SC_0001.JPG

戰國白玉龍鳳穀紋珩。和闐白玉,部分末端玉質略有白化質變,主體部位玉質較為潤透。本件珩兩端為龍頭,中段雕琢穀紋,上緣外廓為雲氣紋,中間鏤雕豎孔可穿絲繩配戴,下緣外擴鏤雕相對的簡化鳳紋以做裝飾,亦可穿絲繩向下連接其他玉珮成為組珮。兩面紋飾完全一樣。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SC_0076.JPG

東漢青玉螭龍系璧。和闐青玉,受金屬沁蝕,成黑色沁或褐色沁。系璧正面雕琢兩隻相對的螭龍,各盤據一半面積。螭龍有著大大的棗形眼,高鼻頭,貓耳,頭頂生一角。雙前肢向前平張,後肢右前左後,尾巴分岔卷曲。除有浮凸的雲紋,也用較粗的陰線切琢出雲氣紋。背面使用粗陰線切琢出八組勾連雲氣紋。整體工藝較為粗礪,為東漢中後期作品。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_20190320_115055.jpg

下行的石板路也處處美景。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_20190320_094850.JPG

一段時間沒寫旅遊文章了,今天重拾舊筆,把眼見的優美景緻分享給大家。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05637.JPG

清代仔兒玉喜上眉梢雙喜珮。和闐仔兒玉,色白略帶奶色,玉質滑潤。本件採三層鏤雕手法,雕琢兩枝喜鵲棲息五朵梅花、八個花苞,以這些元素取其吉祥寓意「喜上眉梢」,這是明清兩代常用的玉雕題材。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04900.JPG

文化期青玉哺乳女。地方玉種青玉,有些像是南陽獨山玉種?後背部、下部紅色失透部分可能是玉皮。本件雕琢一位端坐露乳的女人,似為哺乳期的女性。做工粗放,但面部、胸部卻做工細緻。若以風格而言,似參雜紅山文化、石家河文化的元素。人物頸後做牛鼻穿,以穿獸皮繩掛繫。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_0013.JPG

戰國青白玉龍鳳紋鏈珮。和闐青白玉,小部分表面受紅沁,兩端的龍頭及鳳尾玉質內有黑色雜質,玉質堅硬,搖晃此鏈珮會發出叮叮、鏘鏘的碰撞聲。螭龍棗形眼,眼線修長。張嘴露齒,似咆嘯狀,上唇琢髭鬚紋。頭上單角末端分岔。頸部細陰線琢出仙花。大關節處琢有渦卷紋,四肢抓住一方框。腹脅處細陰線琢團毛紋。長尾下垂內捲。另一端的鳳鳥,棗形眼,亦眼線修長。嘴會張開下捲,似在高聲鳴叫。頭頂一冠羽後掠。整個身軀如U字形,雙翅以卷曲雲氣紋取代,未琢雙足。胸部與後腹部琢有仙花紋,中間夾一團毛紋。胸前連接一方框。兩方框用一扁方形扣環連接,扣環上以細陰線琢出相交的如意線條一組。本鏈珮為戰國中後期組珮的餘韻,也可說是另一種組珮的型態。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_0002.JPG

戰國青玉勾連紋龍。和闐青黃玉質,周邊受沁或質變呈灰皮狀,中間部位仍維持原玉質,但全器仍光澤亮麗。主體紋飾用極細陰線工整地雕琢勾連紋,橢圓形龍眼,張口無牙,羽紋耳,腮線區隔頭頸,尾部與爪用大斜坡手法增加光影流動。僅用陰線在周邊切出弦紋,與邊緣區隔,而不是戰國中後期常用的斜坡邊廓紋。可能為組珮中的一件。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戰國白玉三角勾連紋龍珮.JPG

戰國中後期白玉勾連蒲紋龍形珮,和闐白玉質,受鐵質沁擾,大部分器表呈褐色,沁擾較重處已漸呈白化。陰線琢橢圓形眼,琢腮毛區格頭部與身體,全身滿飾勾連蒲紋,胸前、下腹琢鰭狀足,分岔鰭狀尾。全器周邊琢斜坡邊廓紋。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SC_0012.JPG

戰國白玉鐵沁勾連穀紋龍。和闐白玉質,全器受鐵沁,下半身沁蝕嚴重,玉理已呈失透狀。橢圓眼,張口無牙,羽紋耳,身體紋飾為勾連穀紋,雕琢工整。斜坡邊廓紋。為戰國組配中的一件。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西漢青玉穀紋劍首.JPG

戰漢青白玉穀紋劍首。正面中心部份略弧凸,以雙弦紋與外圈區隔,內以陰線琢四卷雲紋,正中以彎弧線連接成雷紋。雙弦紋外部份略斜凹,琢穀紋,僅淺浮凸。周圍圓弧面琢蒲紋五圈。背面旋切圓溝槽及牛鼻穿,以與劍把相連。和闐青白玉,質地潤澤,全器受泥土結覆表面,以豬鬃刷輕刷亦無法刷除,或許因結覆年代久遠,已呈次生結晶。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戰國白玉饕餮紋劍珌 (2).JPG

戰漢白玉饕餮紋劍珌。和闐白玉質,玉理中有三、四道橫向的水波紋,器表大部分均受褐沁。本件劍珌主紋飾為饕餮紋,但此饕餮紋少了常見長長的角,頭上卻多了「介」字型的頭蓋,正中琢出一上下貫穿的凸稜。其他較空白的位置,以陽紋和陰紋的雲頭紋或雲氣紋填補,兩面紋飾相同。本件劍珌的陽紋以非常成熟的「壓地隱起」手法雕琢而成,紋飾其實並不深刻,但仍讓人看起來凹凸有致。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SC_0001.JPG

宋元白玉螭龍紋劍衛。和闐白玉,山流水或山產玉質,表面附著一層土沁。本劍劍衛正面雕琢一盤曲的螭龍,圓眼,短吻,陰線嘴纹,後掠耳,頭頂向後長出分岔末端卷曲的一支角,兩側腮毛頗長顯得誇張,自頸後一條凸脊貫連略長的身軀,團毛尾。為宋元時期的劍衛(請原諒wake電腦找不到正確劍衛的衛字)或穿在皮帶上的飾玉。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SC_0002.JPG

西漢青玉龍鳳紋劍衛。和闐青玉,少部分玉質呈灰色質變。本件劍衛(wake的電腦找不到劍衛這衛字的正確字體,請格友將就著看囉)正面成橋拱狀,其上雕琢螭虎、螭鳳各一,身軀穿雲扭轉、四肢攀蹬有力,穿梭在雲端。背面無紋飾。本件為西漢前中期的玉劍飾。

文章標籤

wa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